钱钟书|“婚姻是一座围城”是谁说的:钱钟书与西方文学中的用典( 二 )


钱钟书|“婚姻是一座围城”是谁说的:钱钟书与西方文学中的用典
本文图片

《名言侦探》作者:杨健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注意 , 苏格拉底的话与“婚姻是一座围城 , 城外的人想进去 , 城里的人想出来”在意思上已经很接近了 。
那么 , 从苏格拉底对婚姻的理解到钱钟书的围城之喻 , 谁完成了中转?
1980年2月 , 钱钟书的《〈围城〉重印前记》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线索 。 在这篇文章的第二段 , 钱钟书谈及他最终未能完成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百合心》时说:
我写完《围城》 , 就对它不很满意 。 出版了我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谈艺录》)以后 , 我抽空又写长篇小说 , 命名《百合心》 , 也脱胎于法文成语(le coeur d’artichaut) , 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 。 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 。 一九四九年夏天 , 全家从上海迁居北京 , 手忙脚乱中 , 我把一叠看来像乱纸的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 。
“百合心”的法文成语 , 意为人心如百合 , 花瓣层层剥落 , 每一瓣都可以分给一个人 , 却终而虚无 。 百合心之喻 , 可引申为总是轻易爱上别人却得不到幸福的单纯女子 。
不对“百合心”作过多解释 , 《〈围城〉重印前记》一文的要害是“也脱胎于法文成语”的“也” , 它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事实 , 《围城》脱胎于法文成语“被围困的城堡” 。 换言之 , 苏文纨小姐的确是泄露婚姻天机的那个人 。
以“被围困的城堡”(forteresse assiege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 可以查到一个叫“Pierre Marie Quitard”的法文名字 , 中译名是皮埃尔·玛丽·吉塔尔 。
一位叫慧的豆瓣网友曾对皮埃尔·玛丽·吉塔尔(Pierre Marie Quitard)以及此人与《围城》的关联进行过详细的考证 。 根据慧的考证 , 吉塔尔1792年出生 , 1882年去世 。 他是一位语法专家 , 更是一名戏剧作家 。 《围城》里的这句话来自吉塔尔所著《法国谚语和谚语语言的历史、文学及法律研究》 , 书中原话是这么写的——迪弗雷纳的喜剧中有一句话:婚姻这个“国家”有一个特点 , 外国人想要进去住 , 而里边的居民却想逃离出来 。 这个尖刻的句子来自一句阿拉伯谚语:婚姻就像一道围墙 , 外面的人想进去 , 里面的人想出来 。 (关于吉塔尔的考证 , 版权归“慧”所有 , 因无法直接联系作者 , 特此声明并表示感谢 。 )
1937年秋至1938年夏 , 钱钟书曾在巴黎游学一年 。 博闻强识的他 , 读过吉塔尔的这本书 , 属情理之中 。 然而一个疑问伴之而来 , 如果钱锺书读过吉塔尔的著作 , 为何不径直说“一句阿拉伯谚语”?
合理的解释是 , 婚姻的围城之喻在欧洲甚至拓及中东地区 , 是一种经传播而共享的观念 , 有着多源交错的发生史 , 人们用更为丰富的物象来表达对婚姻——结或离、进或出、娶或不娶的矛盾心态 , 吉塔尔所言阿拉伯谚语或许只是其中一脉 。 论源头 , 苏格拉底对婚姻的理解比之阿拉伯谚语 , 显然要深远得多 。
而在法语作家里 , 对苏格拉底的解读和诠释 , 又有谁可媲美蒙田呢?
在蒙田著名的三卷《随笔集》中 , 提及苏格拉底之处难以计数 。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蒙田随笔全集》第三卷第五章《论维吉尔的几首诗》 。 文中 , 蒙田在探讨作为契约的婚姻时 , 直接引用了苏格拉底“娶妻还是不娶妻”的名言 。 而联系蒙田这次引用的上下文 , 又有更惹眼的发现 。 在此前一段中 , 蒙田写道:
琴瑟和谐那么少见 , 正说明它的宝贵与价值 。 夫妻若圆满结合 , 彼此相敬 , 婚姻实在是组成我们社会的最好的构件 。 我们少了它不行 , 但又时时在损害它 。 这就像看到鸟笼的情况 , 笼外的鸟死命要往里钻 , 笼里的鸟又绝望要往外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