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清后净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心静,才是真正的静。心静唯有自己到心中去找

先清后净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 他 , 大道至简 , 清清无为才是天下大道 , 是一切事物的天性或者说本质 。 只有遵从这个天性 , 才是符合大道的 。
人只有回归清静 , 才能回归自我天性 , 本真 , 找回本来的精、气、神和聪慧 , 不失自我 , 少有浮躁烦扰 。
先清然后才能静 。 清 , 是干净 , 也是清理 。 干净是静的本质状态 , 清理才能入静 。 想事情需要静心归一 , 专心致志 , 修身养性更需要让心归空 , 虚静无为 , 反观自省 。 所以 , 清静是一个人必须的修养 。
先清后净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心静,才是真正的静。心静唯有自己到心中去找
文章图片
在清静中获得丰富 , 人生才更加有意义
内心宁静的人 , 往往有着充实的精神世界 , 内生活丰富 。 同时 , 他也有着无边的定力 , 能排除干扰的力量 。
静修的功夫
古人十分重视静修的功夫 。 不只是佛道中人 , 世俗中人也自觉修静 。
诸葛亮54岁临终前 , 曾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 名为《诫子书》 , 上面写道:
夫君子之行 ,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夫学须静也 , 才须学也 。 ……
这里 , 首先提到了“静以修身”的道理 , 强调“非宁静无以致远” , 所以人应当先修清静之道 。
这是诸葛亮多半生的修养之道的总结 。 他本人一生勤学好思 , 深谙佛老之学 , 亲身实践其中的修身之道 。 在不遇时 , 他能隐居于隆中 , 躬耕田野 , 自食其力 , 同时广泛阅读 , 韬光养晦 , 在寂寞而充实的宁静中苦修 , 最终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 , 一展身手 , 功成名就 。
古人把静修作为立德之本 , 然后再安身立命 。
在清静中 , 让人回归真我 , 认清自我 , 完善自我 。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 是讲君子注重“慎独”其身 , 每天都一个人静下来 , 反观内心 , 排除世俗干扰 , 以认清自己 , 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 怎么做 。 只有时常反省自己 , 才能培养定力 , 获得冷静智慧 。 同时 , 在静心中修养道德 , 丰富内心 , 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 培养独立高尚的人格 , 保持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独立 。 修好身 , 然后才能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
在静修中反省 , 内视、反观自己 , 最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 儒家讲“明心见性” , “内圣外王” , 清净心灵 , 恢复本性 , 认识人性和自我 , “存天理 , 减人欲”;佛家讲“戒定慧” , 先“戒除”浮躁干扰 , 让心灵恢复清静 , 在清静中产生定力 , 在定力中达到般若智慧;道家讲“道法自然” , 抱朴归一 , 物我两忘 , 返朴归真 , 天人合一 , 达到真我无我之境 。 三者虽然修养方式不同 , 但殊途同归 , 都是在静修中修养完善自我 , 净化心灵 , 超脱物外 , 丰富内心 , 提升智慧 。
先清后净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心静,才是真正的静。心静唯有自己到心中去找
文章图片
回归清静 , 首先就要战胜自己 , 摆脱外在的一切牵绊 , 摆脱内在的困惑 , 在安静中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 从而安顿好心灵 , 独立并解放出自己的同时 , 坚定自己 , 强化内在的力量 。 在宁静中 , 让心灵从不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 , 以不变来应万变 , 来面对纷扰的世界 。 古代很多高人隐士 , “无为而无所不为” , 达到“运筹帷幄 , 决胜千里之外” , 都是静修的作用 。
克服浮躁
当下社会 , 人们为了梦想和生存 , 哪有片刻清闲?没清闲 , 难清静;没清静 , 心浮躁难安 , 于是就生出万千的烦恼 。 工作不顺心 , 生存有压力 , 梦想难圆 , 幸福难追 , 感情不稳定 , 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 , 自然浮躁不安 , 睡眠困难 , 心理问题多多 。 与传统社会相比 , 今天的我们物质上是丰富了 , 但精神上却贫瘠空虚了 。 成天行色匆匆 , 到底为了什么?——我们每天像被风赶着的风车一样 , 不停地旋转 , 却不知要奔向何方?……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