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熊玲: 以自体主客体关系,直面“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
文章图片
——用主体间精神分析的视野,治疗存在性不安(5)
文章图片
(续 前)
(二) 以自体主客体关系为视角,直面——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
人有两重性:主体性,客体性 。主体性主要体现于创造,客体性体现在人是被造之物 。人的客体性在现实中,体现为对归属感的强烈需求,也即是对“客体”依赖或依靠的需求 。这个客体可以是养育者人,也可以是非生命的事物 。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因早年自体损伤,而导致个体的两重性的严重失衡,即,主体性匮乏,客体性泛滥,人格特征显示被动性,或奴隶性 。
主体间精神分析治疗,正是想传递这样一个真理:人的心理困境,一开始就是由人际冲突所构成,即便是胎儿,他/她就已经跟母体有或冲突或协调的情感交互了,那么解救心理困境,必然是依赖主体对自己内在与外部关系的觉醒与改善 。
那么,如何以主体间精神分析治疗存在性不安,我们再复习一下“什么是存在性不安” 。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常在绝望的孤独中体验自己,并且他所体验的自己并非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 。分裂的方式有两种:与环境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自身之间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 。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同”体验,也无法将自己“安放于”环境中加以体验 。结果也许是只有脆弱联系的心与身,也许是两个或多个自我出现,形成冲突 。我们便知,他们的存在性焦虑,更多是以内心紊乱外显于人际关系中的 。
因此治疗存在性不安的一个重要维度是:面向——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在这里,我想重点引用丛中老师关于“自体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实际也是运用和发扬丛中老师对主体间心理治疗的一些研究) 。丛老师在“自体的主客体关系” 中提到:一个人,其自身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可以构成一种“关系”,比如,我喜欢我自己,我讨厌我自己,我善待自己,我虐待自己……这些都是个体自身存在的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称它为“自体主客体关系” 。
文章图片
这个“自体主客体关系”是怎么产生的呢? 他进一步提到:正如弗洛伊德理论所说,潜意识来自于个体既往生活的经验,深入内化,成为潜意识 。潜意识不被个体所觉察,却在支配着个体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 。个体在早年的生活经历、人际互动中,自身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经验,同样也会内化到潜意识中,成为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 。如果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可以进一步提出潜意识中存在着某种“自体主客体关” 。这样的提法,有可能成为对精神分析潜意识理论的一种发展,成为对精神分析“潜意识”概念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如果在心理治疗中,重视和强调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重视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或许这就成为了一种新的精神分析疗法,至少是在现有的精神分析疗法中,补充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和维度 。
大家知道,就像科胡特的“自体客体关系(移情)”概念那样,个体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同样地会在人际关系中被反映出来、折射出来,表现为个体对人际关系的推动或对他人的强求 。比如,当一个人,内心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他可以在人际关系中外化、投射为“我不喜欢你”或/和“你不喜欢我” 。当一个人内在的潜意识中的主客体关系是“我喜欢我自己”时,他就会在人际关系推动中表为“我喜欢你”、或“你喜欢我”,甚至可以把自体的主客体关系整个都外化为“你也是喜欢你自己的” 。就此,我们能够看到,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正在推动着个体的外部人际关系的发生与发展(自体主客体关系移情);相反,外在的主客体关系,也会逐渐地内化到潜意识之中,构成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姐妹花|电视剧《女人万岁》杀青,殷桃、刘以豪等领衔主演
-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 心理测试:四间房子,你想住哪间?测以后的富裕生活是谁给你的?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01我和鹏是在朋友聚会上认识的 我以为我是个不讨喜的女人,也更加坚定了离婚的决心
- 汪小菲|汪小菲离婚后首次采访:比以前更敢说更开心了,整个人变帅不少
- 一切镜 《一切镜》读庆山,得以亲近一种珍贵的个人体验
- 异性|想让异性喜欢你,用不着花钱,学会心理学中的三个效应就可以
- 痴情|断联后,男人心里是否还有你,其实你可以感受到,看三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