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定的年纪就会明白,越是厉害的人,越“绝情”

到一定的年纪就会明白,越是厉害的人,越“绝情”】有这样一种说法——冲着利益而来的人 , 也会因为利益消失而离开 。
比方说 , 合伙做生意 , 一旦分得了相应的钱 , 就一拍两散了;父母和儿女之间 , 也不得不渐行渐远 。
情感 , 总是经不起考验 , 更无法经受岁月的摧残 。 哪有什么宴席 , 一生都不散呢?
正如庄子说的:“夫恬淡寂寞 , 虚无无为 , 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 ”
淡淡的相交 , 守住“无为” , 才是做人的根本 。 看似无德 , 其实最有德 。
因此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我们就会明白 , 厉害的人 , 常常绝情 。
到一定的年纪就会明白,越是厉害的人,越“绝情”
文章图片
01
对儿女“绝情” , 守住家风 , 创造独立的人格 。
在周朝时 , 卫国的石厚怂恿公子州吁夺取王位 。
卫桓公要去周朝 , 州吁设下宴席 , 为其送行:“兄弟要远行 , 我应该准备薄酒一杯 。 ”
石厚带着五百精兵 , 埋伏在宴席周围 , 忽然冲出来 , 控制了局面 , 并加害了卫桓公 。
州吁洋洋得意 , 石厚狐假虎威 。 石厚的父亲以儿子为耻辱 , 然后不动声色地指使州吁、石厚去陈国结盟 。
陈国以“不忠不孝”的名义 , 把州吁、石厚关进牢笼 。 石厚写信给陈国 , 说:“大逆不道的儿子 , 我应该亲手诛灭 。 ”史书记载:“公义私情不两全 , 甘心杀子报君冤;世人溺爱偏多昧 , 安得芳名寿万年 。 ”
历史上 , 还有秦孝公 , 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 , 太子犯法了 。 毫不犹豫地治罪了太子 , 太子的两位师傅罪加一等 。
秦孝公的做法 , 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 , 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
父母和儿女一场 , 其实是一次次逼着儿女成长 。
儿女走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 和父母越来越远 , 最后留下一个看不见的背影 。
有道是 , 虎父无犬子 。
唯有心狠的父亲 , 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的儿子 , 若不是这样 , 情感就变成了滋养“败家子”的温室 。
每个家庭 , 都希望孩子们“出于蓝而胜于蓝” , 不心狠 , 怎么行呢?父母再有钱 , 也无法保证儿女一辈子都衣食无忧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遇和任务 , 不能一直走父辈的老路 。 当儿女走对了路 , 就逼着他们加速;当儿女走错了路 , 就马上惩戒 , 不给社会添加“蛀虫” 。
到一定的年纪就会明白,越是厉害的人,越“绝情”
文章图片
02
对父母“绝情” , 恰是忠孝两难全 。
晚清大臣曾国藩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 他在北京上班时 , 把父亲带到身边 , 感受大城市的繁华 。
可是 , 不管曾国藩如何做 , 仍旧要和父母分别 。 在剿灭太平军的紧要关头 , 他收到父亲过世的消息 , 一边向上司请假 , 一边急着往老家赶 。
因为未经批准就回家守丧 , 咸丰帝大怒 。
幸好湖南巡抚骆秉章等人为曾国藩求情 , 念及他善于带兵打仗 , 才免去灾祸 。 但咸丰帝要求 , 三个月后 , 请迅速回到江西 , 继续打仗 。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 不管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 都是如此 。
比方说 , 老舍外出求学、工作 , 和母亲的联系 , 主要是信件往来 。 有一次 , 写信给母亲祝寿 , 接到回信说 , 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
“子欲养而亲不待” , 正如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的:“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 , 虽然还有色有香 , 却失去了根 。 ”
小时候的我们 , 被父母逼着读书、远行 。 长大后 , 才发现自己比父母更绝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