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包袱,扔了会怎样( 三 )
文章图片
回想一路的经历 , 郑执深感后怕 , 万幸终于让自己的灵魂回到躯壳 , 回归文学上的师承 。 /《胆小鬼》剧照
在香港读书时 , 有一节课放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 , 作家余光中的一句话点醒了郑执——“最忌讳用晦涩包装深刻” 。 在此之前 , 他一直找不到一句话来准确形容自己想要的感觉 , 原来这便是自己在文学上的审美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郑执拒绝宏大 , 他偏爱用细小的切口 , 直叙冷冽的生活 , 他甚至拒绝修辞与抒情 , 倾向于用简洁的文字直抵生活的真相 。
读他的小说 , 总能让人想起加缪影像集《孤独与团结》中的一段摘录:“他是众生中的一人 , 他试图在众生中尽力为人 。 ”
郑执形容自己是一个“过山车型”的作家 , 高高低低、起伏不定的状态都曾经历过 。 眼下 , 他只希望自己能维持在一个自己认同的高度 , 用自己的审美方式 , 平稳地朝前走一段路 。
他笑言:“就像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样 , 当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之后 , 人就会生出更高的追求 , 说得冠冕堂皇一点 , 还得往精神和灵魂层面靠拢 , 接下来我该思考如何安置这一生漫无边际的困惑与痛苦了 。 ”
文章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郑执拒绝宏大 , 他偏爱用细小的切口 , 直叙冷冽的生活 。 /受访者
字里行间的父亲
一直以来 , 父亲的形象在郑执的文学表达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甚至能算得上其文学的母题 。
小时候 , 妈妈常跟郑执讲:“要不是跟我结婚 , 你爸早进去了 。 ”郑执曾用《你是我兄弟》中邓超和董洁饰演的角色的关系来比照父母的关系:一个是“大西菜行”的混子 , 只懂打架斗殴 , 讲哥们儿义气;一个是“大西菜行”一枝花 , 盘靓条顺 , 学习好 , 还多才多艺 。
婚后 , 父母分工明确 , 爸爸负责赚钱养家 , 妈妈负责逼他念书 。 当然 , 爸爸也曾试图将郑执培养成“社会人” , 传授他社会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 教他如何识人以及与人搏斗 , 但到最后 , 郑执也没能真正打上一架 。
不过 , 受父亲的影响 , 郑执身上仍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江湖气 。
文章图片
受父亲的影响 , 郑执身上仍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江湖气 。 图为郑执父亲 。 /受访者
郑执的童年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匮乏 。 父亲早早成为一名个体户 , 并在初期赚到钱 , 母亲则一直在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 。 这在同龄人当中 , 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 他感到知足 。
回想起童年时光 , 郑执常有一种感受 , “我时常记不清我今天都做了什么 , 但我记得我今天过得比较快乐” 。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 一片土地的兴衰同样也裹挟着一代人命运的浮沉 。
在“一席”的演讲上 , 郑执曾分享自己父亲的经历:一位市电容器厂销售科副科长 , 在东北的工业萧条前夕 , 敏锐地嗅到一丝凋败的气味 , 于是提前辞了职 , 靠经营2块钱一碗的抻面馆 , 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 但辛苦攒起的全部家当 , 又在随后的商业化浪潮里被悉数卷走 。
“回看我爸的一生 , 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时 , 游刃有余 , 但到了更复杂的丛林 , 遇见段位高的骗子 , 他就被淘汰了 , 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生活的缩影 。 ”郑执感慨 。
大三上学期 , 在香港读书的郑执 , 突然被妈妈的一通电话叫回沈阳 , 妈妈告诉他 , “你爸重病住院” 。 当郑执走进病房 , 发觉曾经高大魁梧的父亲 , 早已瘦成了一副骨架 。 在确诊癌症后 , 父亲仅剩一个月的生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个地方越大越有福?其实这2点才是福气的象征,快看有你家娃没
- 爷爷找的“新老伴”,和我爸爸争财产,老年人的爱情,总是犯糊涂
- 女性气色好,多吃的好食物,美容养颜、活血益气,身体更好了
- 宝宝爱穿家长的鞋和衣服,享受乐趣的同时别忽略了这几点
- 结婚|心理学:为什么男生不愿意跟“长得好看”的女生结婚?
- 女性预防衰老,常吃的好食物,美容养颜、增强体质,肌肤更细腻了
- 秋天女性都爱美,适合吃的好食物,排毒养颜、抗衰老,营养又瘦身
- 交广会客厅|指挥台上的战“疫”夫妻
- 成熟的女人看着更美了,“黑寡妇”穿抹胸上衣太迷人,不遮不行
- 有国民媳妇之称的她,婚后就不再拍戏,女儿6岁了才举行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