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子抑郁背后,是家长忽视了这一点( 二 )
这是初中二年级的小芸(化名)瞒着父母偷偷前往心理门诊 , 对医生说的一段话 。 经过心理医师的临床访谈及心理测评后 , 小芸被诊断为重度青少年抑郁症 。
心理医生联系到小芸的父母 , 并将小芸的病情告诉他们 , 父母却很生气 , 不认为小芸患有抑郁症 。 经过医生耐心解释 , 父母终于同意小芸接受心理治疗 , 而小芸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 , 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 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开朗 ,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
“想开点” , 对抑郁症最没用!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 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 , 不是到外面散散心、想开一点就能解决的 , 很多人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 而事实上 , 只要通过专业治疗 , 大多数抑郁症可以治好 。
除了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 也要注意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摇篮 , 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都会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
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形成多方协作 , 才能共同破解青少年抑郁问题 。
“育心”工程 , 家校社须协同发力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来说 , 身心健康 , 缺一不可 。 教育无处不在 ,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 , 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 。 进一步实施“育心”工程 , 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 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接受民小生采访时曾强调:“任何人有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 , 心理问题不是少数孩子的问题 。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专委会秘书长李新影告诉民小生:“2012年 , 教育部就已经提出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 但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力度是不一样的 。 ”
她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 , 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的培养上都非常到位 。 但全国还有很多学校 ,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 一味抓学习成绩 , 让学业竞争白热化 , 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翔平发现 , 不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 源于家长期望值过高 。 一些家长追求完美 , 拿着一个模具在套孩子 , 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 。 如果孩子达不到一定的标准 , 家长就会给压力 , 甚至挖苦、讽刺 。
此外 , 现在教辅机构、电视节目、网络营销等很多媒介在散布焦虑 , 通过贩卖焦虑获取流量 , 家长很容易受影响 。 对此 , 李新影强调:“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 控制自己的焦虑 。 一定要避免把焦虑传导给孩子 , 给孩子造成不利的成长环境 。 孩子只有在放松的环境下 , 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 ”
在刘翔平他看来 , 对心理问题 , 不光要强调治疗 , 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一些机制 , 比如 , 做好事能得到支持和鼓励 , 不追求物质主义 , 缩小贫富差距 , 公平公正 , 减少内卷 。 “社会的力量很重要 。 建构和谐社会 , 让人们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 互相关爱 , 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 这些都有益于心理健康 。 ”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参考》、《民生周刊》第335期(采访人员罗燕)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 , 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 , 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 , “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要学会的“3不要、3尊重”
- 不必时刻监督孩子学习,爱拉作业灯随时贴身监管
- 她13岁嫁人,14岁生子,儿子、丈夫都是国家一把手,24岁抑郁而逝
- 吃饭喝水都得比一比,家长越强调竞争,孩子就越容易输不起
- 太子乐乐儿,给孩子探索世界的底气
- 喜欢打扮和不喜欢打扮的宝妈,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啥区别?大不一样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缺爱的童年,被迫长大的孩子
-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学霸脑”,忽略这件事,90%变普通!
- 亲子分离焦虑:到底是孩子焦虑,还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焦虑
- 35.8元包邮!《意林·少年版》15周年纪念刊,孩子不焦虑不抗拒的阅读与写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