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行为背后暗藏的心理特征( 三 )


一个人做事 , 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 , 他做他所做的事 , 然而并无觉解 , 或不甚觉解 。这样 , 他所做的事 , 对于他就没有意义 , 或意义很少 。他的人生境界 , 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 , 他是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 , 其后果有利于他人 , 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 ,  , 对于他 , 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 , 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
还有的人 , 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 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 , 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 , 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 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 , 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
最后 ,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 , 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 , 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 , 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 , 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 , 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 , 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 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 ,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 ,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 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自然境界最低 , 往上是功利境界 ,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 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 , 是由于自然境界 , 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 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 , 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 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 , 因为只有通过哲学 , 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 , 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 , 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 , 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的行动和生活 , 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 , 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 , 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在《理想国》中 , 柏拉图说 , 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 , 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 , 其最高的成就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 , 而在这个同一中 , 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 , 为了成为圣人 , 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 , 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 , 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 , 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 换句话说 , 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 , 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 禅宗有人说 , 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 , 构成了他最高的人生境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