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当下教育模式存在三种割裂,不突破教育底层思维,就会治标不治本( 二 )


顾远在当时和后来思考过多次 , 但答案都是“没有” 。
顾远:当下教育模式存在三种割裂,不突破教育底层思维,就会治标不治本
文章图片
“老师自己首先是一个人 。 ”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 但顾远话锋一转 , “可一旦他成为老师 , 外界关注的就只剩老师这个身份了 。 而老师角色的种种规范和要求 , 都反映了我们对于教育的想象和期待 。 ”
这些想象和期待就是“教育1.0”的经典范式体现:
比如老师被认为应该掌握知识的权威 , 这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教育是单向灌输知识 , 而老师就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比如老师被期望永远不会出错 , 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学习的知识是固定的;
再比如老师被认为是不能展露情绪的 , 因为这样才有职业素养……
同样的 , 成为“学生”的孩子也被寄予了种种期待:
上学时被父母叮嘱“要听老师的话” , 而不是被问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学习中也总在思考“老师/出题者希望我给出怎样的回答” , 而不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试想 , 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体验过全人的状态 , 不能向孩子展露一个完整的人是怎样的 , 该如何支持孩子的全人发展?
当孩子们也渐渐习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 并将这个习惯延续到成年 , 全人教育又该如何实现?
于是 , 身心完整就成了教育的进化之一 。 这个想法也引领着很多学校往全人教育方向努力 。 但在顾远看来 , 有很多全人教育的实践仍然没有打破教育1.0的范式:
认为教育是要传递学科知识 , 于是“全人”变成了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 孩子们现在不仅要学贯中西 , 还要博古通今;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学得越来越多;
还有认为全人教育就是在“德智体美劳”上各自发展 , 学科课程只管学科 , 德育课只管德育 , 全面发展变成了孤立发展 。
顾远:当下教育模式存在三种割裂,不突破教育底层思维,就会治标不治本
文章图片
顾远举了个例子 , 台北和平实验国小不按照学科来授课 , 而是用主题来规划教学 , 于是 , 他看到一群孩子在烹饪 , 并且把做好的东西标上销售的价格 。
食育、数学、财商教育的内容都被整合到了一起 , 而不是让孩子“这两个小时发展‘智’ , 后两个小时发展‘德’” 。
顾远认为 , 全人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 , 而不是实现结果的手段 。
教育起点上的全人就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 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理解他们 。
顾远曾参与过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论坛 , 会上有一派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 , 而反对者提出 , 人工智能再智能 , 也只能看到孩子哪个知识点没学好 , 却不能考虑到背后的原因 。
是因为没吃早饭?还是晚上没睡好?还是跟同学闹矛盾了?而考虑到这些因素恰恰是全人教育的要素 。
再说作为教育的过程 , 全人则意味着要让孩子去理解、感知、参与世界 , 教育者也要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的多样化发展 。
顾远:当下教育模式存在三种割裂,不突破教育底层思维,就会治标不治本
文章图片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 , 多样化并不等同于大量的金钱投入 , 它不仅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布置新的现成的教具 , 也可以是利用已有的素材和孩子们共创的、涌现的 。 这背后也离不开教育中 , 孩子们的情绪情感和互动方式相互匹配 , 激发创造力 。
比如成都A4美术馆今年的iSTART儿童艺术节上 , 既有留守儿童和乡村孩子们创作的诗歌 , 经过拆解和糅合零散的词语变成了一首首小诗 , 也有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城北小学的小朋友的《竹韵乡情》 , 孩子们利用当地特产竹子制作了玩具 , 甚至还有家人们需要的工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