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秋意渐浓 弟弟追忆潘东升:叫一声“哥哥”,你再也听不见……( 二 )


文章图片
潘东升大学和高中的毕业照 。 潘东曦供图
这段分离的时光 , 我们只能“见字如面” , 我特别好奇哥哥变成什么样了 。
终于在他上高一时 , 我们全家回到了平潭 , 我见到了那个朝思暮想却又陌生的面孔 。
我不解地问:“哥哥 , 你怎么瘦瘦小小的?”
“是啊 , 哥哥就这么高 。 ”他有些尴尬地笑了 。
殊不知 , 平潭老家主要以地瓜稀饭果腹 , 哥哥长期营养不良 , 身材瘦小 。 但这样弱小的身子 , 却在漏雨的老屋里 , 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发愤图强 , 斑驳的旧墙上 , 贴满了哥哥的各式奖状 。
“只有努力学习 , 才能改变现状 。 ”“现在吃的苦都不算什么 , 坚定好自己的目标 , 一直往前走就行 。 ”我回到平潭念书后 , 哥哥时常跟我说 , 要正确对待苦难的生活 , 直面求学的艰辛 。
哥哥说 , 再长的路 , 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 , 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 只要还有明天 , 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
本文转自:人民网秋意渐浓 弟弟追忆潘东升:叫一声“哥哥”,你再也听不见……
文章图片
潘东升生前工作照 。 潘东曦供图
春风化雨“暖心”哥哥领我筑起成才路
两年后 , 哥哥考入福州大学 , 我们兄弟俩又开始了书信往来的日子 。
上世纪80年代 , 喇叭裤、收音机风靡大陆 。 他在书信中告诉我:“我看到别人用生活费去追潮流 , 我并不认可 。 我觉得想要丰富自己 , 就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涵养 , 外在的东西不是太重要 。 ”
本文转自:人民网秋意渐浓 弟弟追忆潘东升:叫一声“哥哥”,你再也听不见……
文章图片
潘东升生前使用的公文包 。 潘东曦供图
这么多年 , 他一直如此 , 直到生命最后阶段 , 都不舍得为自己买一个好的公文包 , 塞着家人照片的钱包也早已被磨得掉了皮 。 他爱书 , 勤工俭学赚来的生活费大多买了书 。
哥哥说 , 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
在哥哥的鼓励下 , 我也好好读书 , 全身心备战高考 , 顺利考入扬州大学 。 本来哥哥打算送我去学校 , 结果有任务没能送成 。 这一点 , 至今都是我们兄弟俩的遗憾 。
很多时候 , 哥哥是我的精神支柱 。 刚上大学的那段日子 , 因水土不服 , 我生了一场大病 , 一度还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 已在福建省公安厅工作的哥哥看到我的来信后十分着急 。 他立刻回信鼓励我:“生命的过程 , 感受的不只是鸟语花香 , 清风送暖 。 当阴霾与风雨来袭时 , 要敢于接受而不是畏缩逃避 。 ”
之后 , 他一连写了好几封信给我 ,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让我的负面情绪烟消云散 。
那年寒假 , 哥哥专门带我去平潭体育场谈心 , 围着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 , 讲了很多人生浅显易懂的道理 。 那一刻 , 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哥俩在三十六脚湖边的那一幕……
以身作则“敬业”哥哥带我走好人生路
哥哥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 , 让“潘氏家书”填补了我大学的精神世界 。 除此之外 , 哥哥每个月还从他不足80元的工资里寄给我20元当生活费 , 大学四年从未间断 。
如果书信没有按时寄来 , 我就知道他一定出状况了 。 有一次 , 半个多月没收到哥哥的来信 , 我一连写了好几封信都石沉大海 , 我慌了 。 又过了半个月 , 失联了一个月的哥哥终于来信了 , 他说他因为胃病发作住院了 , 刚出院没多久又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我知道 , 哥哥热爱他的公安工作 , 他要用他之所学 , 为“智慧公安”添砖加瓦 。
哥哥很少跟我说他的工作 , 但我能从他来信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废寝忘食、事必躬亲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