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抑郁症康复者3年后的来信:我如何在一个月内从混沌走向光明?( 三 )
当时是3年前 , 那时我们对精神心理障碍的了解远没有现在的深入、深刻 , 基本停留在主流精神科的观点上 , 认为青少年患者大发脾气、打人毁物等行为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 从而诊断为双相障碍 。
可现在回头看 , 我当初对小琴的诊断是不妥的 。
小琴没有典型的欣喜愉悦、自视甚高、对现实过于乐观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 她对家人大发脾气 , 性情大变 , 是因为父母长期对她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患病后 , 她积压已久的心理创伤被激活 , 强烈的负性情绪爆发 。
借此机会 , 我纠正我之前的诊断 , 小琴更准确的诊断应该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 希望小琴能减轻心理压力 , 不要再认为自己曾经是双相障碍患者 。
从小琴的自述里可以看出 , 其实她早在高中就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了 。 她抵触父母 , 消沉压抑 , 学习状态很差 , 几乎连高考都难以坚持 。
上大学后 , 她的抑郁症状更加明显 , 而且主要表现为“微笑型抑郁症”:在一群人中活跃、开朗 , 但单独与同学相处时异常焦虑 。
我相信她在独处时更不轻松 , 内心肯定也是感受不到平静和快乐的 。 最后她撑不住了 , 大二时情绪彻底崩溃 。
如果小琴父母能在高中时就及时觉察、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 早一些带孩子就诊 , 早一些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 她的病情肯定不会到后来那么严重 。
小琴在信中说道 , “关于以前的许多事 , 没有刻意去忘记 , 但是真的是越来越想不起 , 自己也觉着神奇 。 ”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 , 得了抑郁症这么重大的事情 , 发生了那么多痛苦的事 , 怎么会说忘就忘呢?
难道我们的深度催眠临床心理干预可以删除记忆?
这有必要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作出一定的解释 。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实施的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 , 该技术是对患者的病理性记忆进行修复 , 处理其中的错误认知、特定情景、特定躯体感受和相关的强烈情绪;而不是删除记忆 。
病理性记忆得以修复后 , 患者对于相关事件仍有真实的记忆 , 但可能会有记忆模糊、要使劲想才能想起来细节的感觉 。
而且患者对于相关事件的感受也与以前大有不同 。 尤其是对于曾经带来强烈负性情绪的创伤记忆 , 修复后再想起来时会更加理性、平静、积极 。
比如经历了校园欺凌并形成心理创伤后 , 患者以往的情绪是强烈的愤怒、悲伤 , 有“他们没一个好人”、“我怎么这么没用”等扭曲认知 。
而修复了这个病理性记忆后 , 患者仍记得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 , 但是细节已经非常模糊了 , 而且情绪整体上很平和 , 内心是如“这段经历暴露了我的弱点”、“通过这段经历 , 我学会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 让自己变得强大”等积极的认知 。
用小琴信中的话来说 , 就是“豁然开朗 , 好多人、好多事都释怀了”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 , 带有强烈情绪的记忆是人类最难忘怀的 。 所以 , 当这些病理性记忆不带有强烈情绪时 , 其就相对更难被再次激活、提取了 , 更不用说 , 这些病理性记忆已经得到精准化修复 。
小琴的信件中 , 还有一个细节对我们有启发 。
小琴在高中时症状就比较严重了 , 出现了难以坚持学业的情况 。 当她想放弃高考时 , 其班主任鼓励她坚持下去 。 虽然最后她高考发挥得不太理想 , 但凭借着扎实的知识 , 仍过了一本线 。 康复后的小琴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 , 十分感谢班主任的关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真凶 故事:过了74年才发现真凶另有其人,凭一双拖鞋为死者洗冤
- 作者:黎荔这是一个落叶萧萧的季节。|不要辜负了落叶
- 作者:黎荔本来 一去江湖远,但求归心宁
- 高圆圆 高圆圆真太沉得住气了!
- 作者:黎荔国庆长假返乡 回到故乡,我放慢了节奏
- 本文转自:速新闻寄件人:刘运刚年龄:47岁职业:社区干部(速新闻记者 徐其崇)“这张明信...|明信片上的“微心愿”?丨愿做“三重父母”的好“儿子
- 能成大事者,都有这些特征表现,你有几个?
- 本文转自:上海长宁“夜以继日”“白加黑”“连轴转”“不眠不休”……自上海本轮疫情开始后这...|这些天,长宁这些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圈刷爆了……
- 《易经》:人生失败者,往往败在2件小事上,难怪越活越失败
- 复婚 “先假离婚,等我妈消气再复婚”愚孝男回头复婚,才知已有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