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博士爸爸十年观察:留学生读什么专业走得更远?很意外,并不是计算机( 二 )


但在我看来 , 这样的安排有以下几个问题:
违反人的“天性”
人都是有智力方面的好奇心(Intellectualcuriosity)的 , 做个“专才”虽然收入有保障 , 但工作丰富性和挑战性不够 , 很多时候所学专业未必也是真心喜欢的 , 这样生活和工作缺少乐趣 。
可能落后于社会发展
社会的需求一直在变化 , 可能做着做着整个行业就消失了 , 而“专才”技能的可迁徙性比较差 , 很难找到新的突破口 。
影响创新和发挥潜力
各个学科除了解决问题的对象不同 , 解决问题的思路更不同 , 其实选择一个专业 , 就是选择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 同时也是选择了一个工具箱 。 如果你思维和看问题角度单一 , 工具箱单一 , 那就难以全面地看问题 , 有时也很难做出创新力强的东西 。
北美博士爸爸十年观察:留学生读什么专业走得更远?很意外,并不是计算机】著名畅销书《成长的边界:为什么通才能成功》(Range)这本书里 , 作者对大量世界上成功的运动员、艺术家、音乐家、发明家、科学家等进行研究 , 发现更多的成功人士竟然都是兴趣广泛 , 没有“过早专业化”的人 。
拿顶级网球运动员费德勒来说 , 他从小广泛涉猎十几种运动 , 到了十几岁才确定自己要打网球 。 “跨越多个领域的多样化经验 , 在当今社会比专业化更有意义 。 因为现代世界的复杂问题需要在多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 才能找出解决方案 。 ”
北美博士爸爸十年观察:留学生读什么专业走得更远?很意外,并不是计算机
文章图片
球场上的费德勒
北美博士爸爸十年观察:留学生读什么专业走得更远?很意外,并不是计算机
文章图片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 美国私立本科院校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广泛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 , 带来很大的灵活性 , 比如不过早确定专业 , 兼修专业 , 换专业的自由 。
博雅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全人” , 其理念是一个人应当了解广泛的学科 , 包括自然哲学 , 伦理学 , 天文学 , 几何学 , 地理学……
这样的安排是基于人本质上有无法满足的好奇心 , 一个完善的善于交流的个人是个人幸福和参与公民生活(civiclife)的必要条件 , 也给人培养出了高度可迁移的横向能力 。
北美博士爸爸十年观察:留学生读什么专业走得更远?很意外,并不是计算机
文章图片
美国大学也在讨论博雅教育在现代的重要性(图片截自东北大学新闻报道)
这里我们列出10种可迁移的能力 , 供大家参考:
公开演讲的能力 , 写作能力 , 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 , 销售能力 , 批判性思维 , 积极倾听的能力(听到没有直接说出来的东西) , 建立人际网络的能力(信任和给予信任) , 反向学习能力(UnlearnandRethink) , 化解冲突的能力 。
博雅教育的核心在理解、思考和交流: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 , 在许多领域知识渊博 , 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 并且口齿伶俐 。 这样的人其实可以适应多种职业 。
美国采访人员乔治·安德斯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做《Youcandoanything》(《人文学科的逆袭》) , 说学文学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胜任销售的工作 , 学人类学的学生可以去做蓬勃发展的用户研究新领域 , 学经典文学的可以做管理咨询 , 学哲学的可以做风险投资……
在你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 , 都可以为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社会带来人文主义者的优雅 , 你的机会将是巨大的 。
《Youcandoanything》书籍封面
北美博士爸爸十年观察:留学生读什么专业走得更远?很意外,并不是计算机
文章图片
美国的博雅/通才教育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 ,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Burke)写过一本书《博学者》(ThePolymath) , 其中统计了1950年以来的博学者 , 发现近一半来自美国 。 但普通家庭对于博雅教育的担心是广泛存在的: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