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毛”到“我们的故事”,他的漫画润泽千万读者

“《我们的故事》是一套时光雕刻的书 , 也是值得被时光铭记的书 , 它的出版 , 是一种纪念 , 是一次致敬 , 是一次献礼 。 ”秋色多彩斑斓 , 在一个美好的下午 , 三毛漫画重要出版机构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最美书店钟书阁 , 联合举办了“阳光下的我们 , 忆三毛 , 惜时光——《三毛的朋友们·我们的故事》新书分享会” 。 分享会开场 , 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三毛漫画的主编唐兵向读者分享了新书出版的特殊意义 。 2022年 , 少儿社出版新书《我们的故事》 , 旨在纪念张乐平先生逝世30周年和《三毛流浪记》发表75周年 , 致敬张乐平先生的经典漫画陪伴少年儿童出版社走过六十多个春秋 , 庆祝《小朋友》杂志创刊100周年和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70周年 。
走近张乐平先生 , 走进他的作品
纪念一位画家最好的方式 , 就是再一次走进他的作品 。 新书分享会上 , “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的幼子张慰军先生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宁老师 , 先后为读者解读“三毛漫画”和《我们的故事》 , 讲一讲平民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漫画背后的故事 。
从“三毛”到“我们的故事”,他的漫画润泽千万读者
文章图片
“我父亲为了画好流浪儿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 ”张慰军先生回忆他父亲 , 与流浪儿交朋友 , 向流浪儿讲述自己少时丧母、当学徒的经历 , 流浪儿也跟他父亲讲述各自的苦难童年 。 结合丰富的生活素材 , 张乐平先生以扎实的绘画功底 , 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力 , 创作了被世界漫画史铭刻的作品《三毛流浪记》 。
张慰军先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张乐平先生的艺术人生 , 从1935年他父亲在上海《晨报》发表了第一幅三毛漫画开始 , 讲到在1947年发表《三毛流浪记》 。
“三毛所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 , 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还要读三毛?”唐兵主编代读者提出了问题 。 张慰军先生认为 , 三毛漫画拥有穿越时空、超越时代的不朽魅力 , 在不同的时代 , 不同的国家 , 三毛漫画都给予人们心灵上的震动和精神上的鼓舞;三毛正直善良、见义勇为、聪明机智、乐观向上的精神内核永恒不变 , 陪伴了几代读者的成长 , 润泽了千万读者的童年 。
从“三毛”到“我们的故事”,他的漫画润泽千万读者
文章图片
谈及此次出版的新书——张乐平先生创作的《我们的故事》 , 张慰军先生说这是对父亲来说很重要的一部作品 , 却是不为人所熟知的作品 。 张慰军先生禁不住感叹 , 自己在帮助父亲整理作品时 , “感觉到他能那样全面了解孩子 , 是要花多少精力啊!”“父亲创作总是很认真仔细” , “他经常要到幼儿园、学校、少年宫去 , 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 经过十年(1956-1966)的耕耘 , 才有了连载在百年儿童刊物《小朋友》(今年创刊100周年)杂志上的157幅漫画——《我们的故事》 。 在《我们的故事》里 , 有一幅《种桃子》的漫画 , 其实是隐喻张乐平先生用真心实意爱孩子的情感充盈桃树的果实 , 用坚定如磐为儿童文化献身的信念守护桃树的根脉 。
张慰军先生还向读者们分享了张乐平先生除三毛漫画、儿童漫画之外的绘画作品 , 比如年画、水墨画、速写、肖像画等等 , 展示了一个艺术上全能、全面的张乐平 。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从“三毛”到“我们的故事”,他的漫画润泽千万读者
文章图片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宁老师 , 作为美术专业人士 , 也作为《我们的故事》着色团队的指导老师 , 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向读者分享了《我们的故事》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 他认为 , 首先最重要的特色是贴近生活的观察 , 张乐平先生笔下的漫画 , 所描绘的内容均来自于他对儿童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了解 , 所以对读者来说 , 这些漫画故事就好像发生在他们身边 , 阅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熟悉感和代入感 。 而张乐平先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出神入化的绘画技巧 , 使他对笔下人物和场景的把控游刃有余 。 他所画的人物虽只有寥寥数笔 , 却极其传神 , 呼之欲出 , 而环境的刻画则抓住重点 , 以简胜繁 。 “张乐平先生对无字儿童连环漫画作了重要探索 , 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