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 , Kate不仅在中国市场线下生意难做 , 在日本本土 , 其母公司花王集团也面临困境 。 花王集团2021年上半年度财报显示 , 集团净销售额为6752亿日元(约391亿元人民币) , 较去年同比增长1.2% 。 而化妆品业务净销额为1106亿日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 , 同比上涨仅0.9% 。 据财报显示 , 日本国内因为疫情的原因化妆品市场萎缩严重 , 增长重点在中国市场 , 尤其是线上电商业务 。
近日 , 雅诗兰黛旗下彩妆品牌Too Faced官方海外旗舰店将于8月结束运营 , 目前该店内产品已全部清空 。 作为美国第七大化妆品品牌 , Too Faced于2016年被雅诗兰黛以14.5亿美元(现约合人民币97亿元)收购 。 并于2020年 , 在中国开设天猫海外旗舰店 , 开店首日其店铺就收到31万的关注量 。 但由于美妆市场繁荣 , 各种品牌为出圈不断加大营销 , Too Faced却在这方面比较佛系 , 加之疫情原因导致的经济下滑 , 6月28日天猫国际Too Faced官方海外旗舰店内发布一则公告称:店铺将于8月结束运营 , 即日起不再接收新订单 , 已下单的货品将按计划送达 。 会员服务和积分兑换将持续开放至7月27日 。 店铺结束运营后 , 会员权益及服务也将关闭 。
类似外资化妆品企业撤离中国的例子屡见不鲜 , 如背靠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的彩妆品牌贝玲妃在2021年4月就已经被传在全国多座城市已经撤柜 , 以后也将以丝芙兰和品牌天猫官方线上店为主 。
曾经 , 外资化妆品企业入驻中国给本土化妆品品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 尤其是前些年日韩剧的盛行 , 年轻一代的日韩彩妆品牌迅速占领市场前端 , 备受消费者推崇 。 各种“日系妆”“韩系妆”的盛行也极大地拉高了日韩系彩妆的销售额 。
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带来的彩妆届的“内卷”也让这些外资企业近些年在华发展愈发艰难 , 加之疫情、经济形势、进出口复杂等各方施压 , 负荷不堪的企业终而退出中国市场 。
文章图片
国货崛起 , 消费者观念转变
当下 , 人们对“美”的追求热情度越来越高 , 美妆市场愈发繁荣 , 根据每年电商平台大促活动后的数据显示 , 美妆产品一直是热门品类 , 并且逐年有上升趋势 。 然而市场的繁荣必然会加剧竞争的剧烈 , 加之近些年各类本土品牌的崛起、疫情的反复等多种原因 ,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挑战 , 纷纷撤离中国其实并非意料之外 。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本土国货品牌越来越受人们推崇 , 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渐由贵转为精 。
随着近些年国潮彩妆的兴起 , 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走进市场 , 国产美妆更新速度快、价格实惠、品牌多样 , 逐渐被人们所喜爱 , 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以完美日记、花西子、橘朵等新锐国货品牌为代表的本土美妆品牌态势猛涨 , 迅速超越了很多大牌的销售额 。 天猫数据显示 , 2020年“双11” , 国货美妆成交额增速排名第一 。 其中新锐国货美妆品牌花西子、完美日记、小奥汀等成为黑马 , 老牌国货百雀羚、润百颜、玉泽、自然堂也稳居前十 , 薇诺娜、珀莱雅等国货龙头排名均有明显前进趋势 。
根据天猫数据显示 , 2021年双十一活动中 , 美妆市场大盘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1.79% , 其中 , 洗护市场增长超过大盘 , 达到27.38% , 而护肤市场增长率也达到21.3% , 市场份额占比过半 。 在此次大促活动中 , 国货美妆产品异军突起 , 迅速占领市场半壁江山 。 据悉 , 10月21日至11月11日期间 , 欧莱雅以708万+的销量遥遥领先 , 自然堂和薇诺娜排名第二和第三 。 纵观TOP30榜单 , 头部进口品牌与国产品牌各占一半 , 其中 , 进口品牌包含高中低端不同定位品牌 , 而国产品牌大多为高性价比的中端品牌、功效性护肤品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品牌豫园首个美妆品牌面世 助力消费市场复苏
- 品牌哪个品牌的防晒霜好?口碑较好的防晒霜推荐
- 品牌美白祛斑的护肤品哪个品牌好?首推这4款祛斑干净!
- 品牌米兰轻奢级彩妆品牌GLOSSIP入驻黑洞,人气爆品打造秀场妆容
- 策略小罐茶品牌发展策略是什么?背后的策划人杜国楹是如何做品牌的?
- 成膜纯植物防晒霜有哪些品牌 好用的防晒霜推荐
- 成膜防晒黑的防晒霜有哪些?防晒黑防晒品牌排行榜
- 产品哪个品牌的淡斑产品真实有效?盘点:口碑最好的祛斑产品!
- 品牌最新彩妆品牌排行榜,真珠美学不负众望口碑销量双丰收
- 什么买防晒霜什么牌子好?防晒品牌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