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焦点分析 | 和玻尿酸赛跑10年,胶原蛋白这次能否站上资本风口?( 二 )


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同时 , 部分胶原蛋白医美产品也走到了尽头 。 例如 , 强生推出的Evolence在上市一年内被暂停生产 , 艾尔建也在2011年撤销了旗下的胶原蛋白产品 。
GrandView Research 数据显示 , 从应用场景看 , 目前胶原蛋白主要应用在医疗健康、食品饮料、护肤品及其他领域 , 市场规模分别为4.70/3.15/1.33/0.65亿美元 , 份额占比分别为48.83%/30.74%/12.93%/6.49% 。
2019 年中国胶原蛋白应用市场规模9.83 亿美元 , 同比增长7.67% , 2016-2019 年中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5.82% 。
将一种生物材料运用在消费领域 , 量产能力、成本与安全性是关键 , 而实现这些要素的核心又在于技术突破 。
分析焦点分析 | 和玻尿酸赛跑10年,胶原蛋白这次能否站上资本风口?
文章图片

胶原蛋白主要应用场景
玻尿酸同样经历了从天然提取到逐渐摸清高产率表达条件 , 最终实现量产并广泛运用到医美消费领域的路径 。
1980年之前 , 国内玻尿酸主要采用动物组织提取法生产 , 动物提取法原料来源有限、分离纯化工艺复杂、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高、产能有限且污染环境 , 致使玻尿酸量产受限 。 当时玻尿酸贵比黄金 , 作为化妆品原料的玻尿酸一公斤公开售价在万元以上 。
华熙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玻尿酸 , 通过链球菌和野生菌种诱变、筛选 , 得到透明质酸产率最高的优质菌株 , 迅速在山东建立基地规模化生产 。将每公斤玻尿酸的生产成本从上万元降低到几十元 。
相比之下 , 现阶段胶原蛋白的量产路径仍然模糊 , 如何提纯、如何大规模稳定地生产 , 将产量放大至公斤级甚至吨级 , 仍然是打开胶原蛋白市场天花板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
出于安全性要求 , 目前应用在消费领域的胶原蛋白主要通过重组制备方法获取 。1980 年 , 美国的医学博士 Uitto J 从人体皮肤细胞体外培养中得到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 。 此后 , 国外研究者试图通过昆虫细胞、酵母菌等媒介合成与人体相似的重组胶原蛋白 。 但通过生物学方式合成培养的问题在于成本高、时间周期长 , 导致重组胶原蛋白长期囿于实验室内 , 无法实现产业化应用 。
胶原蛋白现阶段的市场价格仍然高达100万元/公斤 。
大小巨头抢夺技术高地 , 胶原蛋白未来市场向何处去?
重组胶原蛋白的量产技术突破来得比玻尿酸更晚一些 。
目前国内获批的胶原蛋白注射类的医疗器械只有6种 , 相比之下透明质酸则有40多张 。 应用于注射类场景的胶原蛋白产品和创新药一样 , 获批前也要经历Ⅰ期、Ⅱ期临床试验 。
胶原蛋白现阶段市场规模和玻尿酸相比有多大?据智研咨询数据 , 2021年全球玻尿酸原料市场销量达620吨 , 较2020年增加了170吨 , 同比增长37.78% 。 同年行业龙头华熙生物当年玻尿酸产能达470吨 。
反观胶原蛋白 ,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 , 2019 年全球天然胶原产量规模约3.16万吨 , 预计2021年全球天然胶原产量规模将达到3.33万吨 , 动物胶原蛋白的市场份额极低且增速缓慢 , 其未来增长空间小 。
市场上采取动物源提取法制备胶原蛋白的企业主要包括创尔生物、贝迪生物以及双美生物三家头部公司 。
采用合成生物方法制备的重组胶原蛋白则承托了胶原蛋白未来的市场想象力所在 。
巨子生物在2001年率先研发类人胶原蛋白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 。 据招股书数据 , 重组胶原蛋白龙头企业巨子生物2021年产能约10.9吨 , 是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大重组胶原蛋白产能的企业之一 , 且较之于华熙生物在玻尿酸市场的占有率 , 巨子生物在胶原蛋白市场占有率更低 , 以此计算 , 重组胶原蛋白当前量产规模仍大幅低于玻尿酸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