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刘擎:思考无用的问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二 )


目标本身也需要理性来思考和论证 , 价值判断要有标准 , 要有参照 , 而参照是由传统的、高于我们的神圣存在提供的 。
当传统不再理所当然时 , 我们不仅要做价值判断 , 还要确立一个价值参照、价值标准 , 这是极大的困难 。
在古代 , 生活的方向是给定的 , 路非常少 , 但方向很明确 。 现在 , 路特别多 , 方向却不明了 。
于是 , 现代人陷入一种矛盾的困境:一方面 , 选项很多 , 自由也很多 , 束缚性也很少 。
另一方面 , 要达成这些自由 , 能力却是有限的 。 你难以判断自己所做选择的好坏对错 。 判断的负担往往还得由自己承担 。
二、寻找自我
1.哲学的原点——寻找自我
上述讨论关乎人生的意义 , 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 以及“我是谁”的问题 。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困难之处 , 不在于你听从了别人 , 而忘掉了自己;而在于仅凭靠自己 , 是找不到自己的 。
《自我的本质》(The Self Illusion)这本书提过一个关于“我是谁”的说法:你并不是你以为的自己 , 也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 而是“你以为别人眼中的自己” 。
即你经常在想别人怎么想你 , 别人怎么看待你 。 你以为别人看待你的观点构成了你自己很重要的部分 。
“自我”的构成 , 是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你想象的别人对你的想法的综合的产物 。
哲学或者一般的思想人文都在探索一个难题:我们的生活到底怎么样才更有意义?
这个问题难在没有一个确切或普遍有用的答案 。 即便给了你一个答案 , 它也是非常原则性的 , 你并不会觉得它对你自己有帮助 。
事实上 , 这是一个高度情景化的问题 , 需要你去探索和思考 。 而且 , 它的答案经常会被否定 , 或者改变 。
同时 , 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难以回答就被忘却 , 或者消失 。 它与人类如影随形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当你彻底忘掉它 , 不再关心它的时候 , 要么你变成了神明 , 要么你就变成了动物 。
刘擎|刘擎:思考无用的问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本文图片
(分享现场)
2.哲学敏感性
上世纪70年代 , 我9岁左右的时候 , 开始对一些问题有了敏感性 。
有一次 , 我到女同桌家中作客 , 吃完饭后 , 她父母在洗碗时显得关系特别亲密(爸爸环抱着妈妈 , 帮她洗碗) 。
我这个同学却对此做了“恶心”的评价 , 她认为父母在家务劳动过程中亲密的行为 , 破坏了劳动生产率 。
而在当时 , 我想的是 , 他们的确破坏了家务劳动的生产效率 , 但又好像赢得了什么 。
很久以后 , 我读到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关于效率的观点:我们总是特别针对某物的效率 , 但是一件事对于X的效率 , 并不等于Y的效率 。
比如 , 没日没夜地加班 , 你的工作效率可能提高了 , 输出成果很大 。 但你的睡眠效率就下降了 , 闲暇时间对应地也变少了 。
在这个工具理性主导的世界里 , 我们或多或少会被单一化的倾向带着走 , 不自觉地选择某个“效率最优”的方案 。
而哲学思考却能让我们看到生活和人生目标本应有的多样性 。
3.人生的多面向
人并不是只有表层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 。 我们非常“丰富” , 有很多面向:
第一 , 在历史性上 , 人是一个时间的存在 。
我们有过童年、青年 , 发展到现在 , 有不同的样貌和状态 。 这个过去的“我” , 还是我吗?
在我们的成长中发生过的一些事件 , 可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 改变了我们生活原有的模式 , 让生活不再在原来的延长线上发展 , 而是有一些裂痕或者改变 , 需要我们重新调整 , 甚至重建“自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