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刘擎:思考无用的问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五 )


在理论上 , 可能一个人不能理解一个人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这种理解却经常在发生 。
哲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60岁时完成了著作《真理与方法》 , 书中提到:我们不可能站在别人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 因为你不可能成为别人 , 不可能真正忘掉自己正从别人的视角思考问题 。
我们不能通过忘掉自己 , 来达到抵达对方 。 理解他人 , 恰恰要利用自己的视域 。
伽达默尔认为可以建立一个“视域融合”的中间地带 , 它像一座桥一样 , 我们借助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他人的视域 , 慢慢从桥往他走 。
虽然最终我们也不能成为对方 , 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调用自己的经验 , 理解对方的经验 。
例如 , 我们往往不理解自己的父亲 , 也认为他们不理解我们 。 但当我们有了孩子 , 并学习了父亲那一代人所经历的文化背景之时 , 可能就对父亲有所理解了 。
但这样的理解还是无效的 , 需要一个机缘 , 一次事件来完成 。 要理解父亲 , 首先可以一起做一件他特别喜欢的事情 , 或者他向往但是没有做成的事 。
很多时候 , 言谈是有局限性的 , 反而可以通过做事得到一些感受 。
得到感受以后 , 你可能会说不同的话 , 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想法 。 这是修复双方关系 , 以及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路径 。
4.正义与平等
现实社会中大家可能有很多不满 , 比如有嫉富的倾向 。 这或许不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比以前更不平等了 , 而是因为我们对平等的要求更高了 。
今天 , 我们的身体条件、我们的出生可能不平等 , 但是我们觉得人应当是平等的 。
我们有了一个“应当平等”的理念 , 事实上也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平等 , 具有同等的道德尊严 。
有了这个观念以后 , 我们对社会提出一个要求:社会如果两极分化 , 贫富差距特别严重时 , 它可能是一个不正义的社会 , 我们会要求社会更加公正 。
以跑步比赛为例:如果我们要求每个人结果平等 , 由于每个人能力不一样 , 他们就必须在不同的起点开始跑 。
你会发现不能谈所有项目的平等——你要追求终点平等 , 你起点就不能平等;你要起点平等 , 可能终点就不能平等 。
平等只能是某个东西或者某一部分的平等 。
衡水中学的一位同学的演讲 , 打动了很多人 , 也引起了很多争论 。 这个同学受到两个问题的影响:
第一 , 现实社会存在着一种社会阶层的差距 。 处在比较下层的同学 , 要进行社会流动 , 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
第二 , 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来缩小这个贫富等级的差别 。
现在 , 大家觉得社会流动变得很慢 , 是因为社会不再处于高速增长期 , 而是在一个相对缓和的周期中 。
改革开放初期 , 因为经济上升 , 诞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 , 大家能感觉到阶层向上流动 。
现在 , 流动变缓了 。 我们在这个等级差距里往上流动的时候 , 是不是要考虑改变流动的节奏呢?
其中存在了集体行动的悖论 ,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 , 要大家一起来做 。
但当大家不再一起行动时 , 个人关心的只是让这个等级性的结构在那里 , 以及自己在等级当中能够占据的地位 。
实际情况可能变成:你想占据的高位 , 但未必能成功;你成功了以后 , 你仍然会变成一个被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
古语言:“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 。
但你会发现 , 穷者不能够独善其身 , 因为独善其身需要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 。 而现在富裕的人、有能力的人也不太想兼济天下了 , 他们必须想独善其身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