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刘擎:思考无用的问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四 )


虽然如此 , 你总是可以不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
哲学家萨特提出了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的观点 , 他认为:人就是自由本身 , 人必须做出选择 , 去行动 , 并且绝对地承担行动的后果 。
我在《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介绍这个观点时也提到:你可以放弃 , 但要在做出选择时 , 建立一种对自己的支撑力 , 特别是在这个选择有悖于主流观点评价时 。
没有正确无误的标准 , 这个标准必须是你建立的 , 也由你来判断 , 你有绝对的自由来判断这事是不是好的 。
只是 , 这样的选择的负担往往非常大 。
同时 , 你的标准判断受到了社会的影响 , 但这不意味着社会决定了你 , 因为社会从来不是同质化的铁板一块 。
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它不是真的不可能 , 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清醒的判断 , 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在别人看来不合时宜的 , 甚至是不明智的选择 。
2.人可以有主观性 , 但不能脱离社会性
当你说“我认为”的时候 , 已经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自己的意见 , 你的意见是社会和历史所辐射给你的 。
我们所谓的“社会” , 在五百多年前 , 可能就是一个村;在一百多年前 , 可能是我们所在的乡镇或者城市;在五十多年前 , 可能是一个国家;
而在今天 , 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 , 你现在看的书 , 听的音乐 , 看的电影 , 读的小说 , 你的信息 , 你的资源 , 都是高度复杂、多元的 。
每个人从复杂多元的资讯观念当中汲取不同的部分 , 造就了自我的多样性 。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某些想法是无中生有、独创的 , 没有人有办法独创一个“自我” 。
所以 , 当说出“我以为”、“我认为”的时候 , 这个陈述本身已经携带了社会性的信息——虽然我是用“我”这个单数第一人称来表达的 , 它总是隐含着一个复数的第一人称“我们” , 它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
我们仍然是人类 。
有人看重世界的秩序 , 而另外的人看重世界的自由和活跃 , 大家有不同的价值偏好 , 我们可以相互理解 , 还可以争论自由更重要 , 还是秩序更重要 。
或者在何种情况下自由更重要 , 在什么情况下秩序要优先 。 例如 , 面对全球疫情传播的冲击 ,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秩序具有重要的优先性 。
但有些人会有一些非人类的思考 , 他的想法不能构成社会价值中的一种价值 。
在这个意义上 , 多元价值不意味着无穷的价值 , 价值仍是有限的 。
有限的价值彼此是可以沟通的 , 虽然不认同 , 但可以彼此理解 。 有了理解之后 , 因为人类的生活是共同的 , 我们要相互做一些改变来协调 。
即便大家都有自己主观的观念 , 人类也还是要生活在一起 。
首先 , 要看到每个“主观”背后都有一定的共通性 。
其次 , 当共通性揭示出来的时候 , 我们可以更自觉和明确地相互沟通 , 即使有竞争、争执 , 甚至有战争、冲突 。
最后 , 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好的局面——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 这是我们的理想 。
3.他心——理解他人的能力
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回答“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的问题时表示:蝙蝠没有真正的视觉 , 它的感知是靠声波 。 人类根本无法从自身的生活去推知蝙蝠的生活 。
同理 , 我们也不能理解古代的人 , 不能理解非洲的人、美洲的人 。 最后的结论是 , 我们不能够理解任何一个人 。
这是他心问题 , 在理论上非常复杂 。 但在生活中 , 实际上我们都会体会过 , 理解别人 , 或者别人理解我们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