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大多数教育者和家长一直坚信“出名要趁早” , 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各种兴趣爱好 , 比如钢琴、小提琴、舞蹈等 , 并且通过逼迫孩子进行专业化练习 , 希望能够让孩子走向成功 , 但这样做真的能够成功吗?但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精英和专业人士 , 大部分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 , 在各个领域摸爬滚打之后 , 再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 , 通过努力和坚持 , 才走向成功 ,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干掉你的可能不是同行 , 而是跨界”不也是变相说明了这一点嘛!而且过早从事专业训练 , 很多人反而成为了二流角色 , 甚至早早离开了一直为之奋斗的行业 。
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文章图片
最近看的大卫·爱泼斯坦写的《成长的边界》就是以此为切入点 , 告诉我们再也不要相信“赢在起跑线上” , 在孩子年轻的时候 , 就要让他多加尝试 , 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事业 , 才能真正的成功 。 同时还告诉我们“过度专业化”的弊端 , 总结了“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思考、坚持自我发现”的成长理念 , 帮助我们实现跨界成长 。
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文章图片
01|需要提防“过度专业化” , 使得自己进入思维的陷阱
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孔子说过“君子不器” , 何为“君子不器“?就是说人不能像器具那样 , 作用仅仅限于某方面 。 在生活中或者职场中 , 我们总是会讲“什么都会”等同于“啥也不行” , 意思就是你涉猎广 , 肯定都是半桶水 , 只有做事专精的才能够做专业 , 其实这时 , 我们就已经掉入了“过度专业化”的陷阱 。
当在某个专业垂直钻研 , 确实能够成功 , 但每个人对“专精尖”认知都有偏差呢?以淘金做例子 , 如果告诉你在3尺大小的范围内 , 往下挖会有黄金 , 很多人会拿着铲子、铁镐等去进行挖掘 , 随着挖掘的深度逐渐变深 , 你会发现挖得越深 , 你的局限就越大 , 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办法施展能力 , 导致我们无法继续深入 , 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
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文章图片
在书中 , 作者提到在国际象棋领域 , 是需要通过大量专业化的精确练习 , 才能培养出大师的直觉 。 同样 , 在其他行业也强调刻意练习、“重复”的重要性 。 比如 , 高尔夫球手和外科医生 , 通过反复地练习同一个步骤 , 形成肌肉记忆 , 使自己的技艺高超 。 这样的做法 , 对于熟能生巧型的固定操作来讲非常有用 。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 , 很多事情并不能通过固定动作就能够解决 , 所以一定要警惕熟练的操作并不代表成熟的思维 , 反而会让我们走入认知的死胡同 。 就比如 , 坚持一万小时的写作就一定能写出一本好书吗?
刻意练习会扼杀了后续转变的动力 , 在体育运动员身上表现最明显 , 运动员取得事业的辉煌 , 那一定是因为刻意练习的结果 , 但也有很多运动员退役后非常落魄 , 因为他们在行业里久了 , 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 , 当没有满意的工作时 , 会陷入漫长的等待 , 也没有从事新的行业的动力 。 其实凭借运动员曾经的毅力 , 如果转行去做别的事业 , 其实也是能够有所成就的 , 但因为运动员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 , 有了太多的沉没成本 , 这给他们转行也带去了极大的阻力 。
所以说“过度专业化”其实也并非什么好事 , 有的时候 , 我们不妨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中去尝试不同的挑战 , 坚持“把一只脚踏进另外一个世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