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四 )


|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本文图片
除此之外 , 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 , 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 。 不过 , 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 在《附录和补遗》的第二卷最后一章里,读者会读到我写的一则表达这层意思的寓言 。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 。 这一句话 , “他不喜好与人交往” , 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了 。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 , 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 , 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 第二点弥足珍贵 , 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 ,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 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 , 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 。 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 。
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 , 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 , 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 , 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 。 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 , 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 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 , 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 。 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 , 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
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 , 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 。 ”因此 , 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 , 并且喜欢独处 , 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 当然 ,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 。 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 , 一旦解决了匮乏 , 无聊同样会把人们驱赶到一块 。 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 , 人们或许就会孤身独处 , 虽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个人都自认为很重要 , 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 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 , 就会变得步履艰难 , 左右掣肘 , 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会被大打折扣 。 在这种意义上说 , 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
当然 , 亚当并没有父亲和母亲!所以 ,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 , 独处对于人又是不自然的 , 起码 , 当人来到这一世界时 , 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 。 他有父母、兄弟、姐妹 , 因此 , 他是群体当中的一员 。 据此 , 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 , 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 , 对独处的喜爱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 。 所以 , 一般而言 ,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 。 年幼的小孩独自呆上一会儿的时间就会惊恐和痛苦地哭喊 。
|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本文图片
要一个男孩单独一人则是对他的严厉惩罚 。 青年人很容易就会凑在一块 , 只有那些气质高贵的青年人才会有时候试图孤独一人 , 但如果单独呆上一天的时间 , 则仍然是困难的 。 但成年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 , 他们已经可以独处比较长的时间了;并且 , 年纪越大 , 他就越能够独处 。 最后 , 到达古稀之年的老者 , 对生活中的快感娱乐要么不再需要 , 要么已经完全淡漠 , 同辈的人都已一一逝去 , 对于这种老者来说 , 独处正好适合他们的需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