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二 )
本文图片
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 。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 , 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 。 所以 , 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 , 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 因此 , 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 。 当然 , 为此代价 , 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 。 但一个人越有价值 , 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 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
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 , 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 。 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 。 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 , 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 。 另外 , 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 , 为了代替它 , 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 。 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 。 但是 , 当这种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 , 它就马上显示其弱点 。 并且 , “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 ”
大致说来 , 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 , 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 , 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 , 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 。 因此 , 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 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 , 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
本文图片
这样 , 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 , 那么 , 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况 。 确实 , 我们可以这样说: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 , 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 , 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 。 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条件 , 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 , 那么 , 他的处境也就越好 。 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们感觉得到 , 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 , 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 , 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 。 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 , 就是承受孤独 , 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 据此可知 , 只有那些依靠自己 , 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 所以 , 西塞罗说过 , “一个完全依靠自己 , 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 ”
除此之外 ,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 , 那么 , 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 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 。 相比之下 , 由于欠缺自身内在 , 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 , 喜欢迁就别人 。 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 。 此外 , 在这世上 , 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 , 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 。 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 。 据此 , 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 , 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 , 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139]的 , 那么 , 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心理学|男人的背叛要么零次,要么无数次?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揭示人性
- 妻子|男生最不愿意娶这5个专业的女生,要么太强势,要么不顾家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内心不幸”的人,再多的物质都拯救不了
- 叔本华: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的本质是欲望
- |有些感情,要么陌生,要么一生
- 要么读书 35岁之前一定要去的30个地方,你还差几个
- 叔本华 叔本华:一代哲学巨匠,人类幸福导师,为何情路坎坷,孤寂一生
- |叔本华: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修行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真诚 丈夫:生二胎可以,但到时得让婆婆来帮忙,要么不生,要么随我姓
- |叔本华: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