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事|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拖着不敢动手?( 二 )


文章图片
02
短平快
通过烂开始的方式 , 我们成功解决了畏难不敢开始的问题 。
但启动后 , 如何解决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的问题呢?
在探寻合适的方法之前 , 我们先来了解下为何我们会不愿意坚持 。
还以帮老板写一个项目汇报为例 。
假如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开始来写汇报了 。
但一动笔就思绪万千 , 一会儿想到这个汇报应该如何组织 , 一会儿想到这个汇报PPT应该如何美化 , 一会儿想到项目进度表这次应该画得炫酷点 , 结果3个小时里啥都没写出来 。
实在是焦虑得不行 , 决定歇一下 , 第二天再来 。
结果第二天 , 又是同样的情况 , 还是思绪万千啥都没写出来 , 而且因为距离交报告的时间又少了一天 , 比昨天更焦虑了 。
第三天 , 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瞎写了一份报告交上去 , 结果老板干净利落地给了一句反馈“这写得什么狗屎!”
请问 , 经过这轮折磨后 , 你还会再坚持改一稿发老板不?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了 , 而且不但这次不会了 , 下次老板再让自己写项目汇报的话 , 一定是第一反应觉得自己写不好 , 然后想方设法地推辞 。
这种现象就是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会让一个人变得畏缩 , 碰到挑战就选择放弃 。
但同样的事 , 如果换种场景 , 可能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
如果你第一天就先整理个汇报方案的思路给老板 , 老板看了后给你反馈“不错 , 就按这个做” 。
第二天 , 你按照这个思路写了一个初稿给老板 , 老板又给你反馈“整体内容都还行 , 只要修改下xxxx” 。
为什么有些事|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拖着不敢动手?】然后第三天 , 你将基于老板的反馈 , 修改后的终稿发给他 , 老板又给了你一个正向反馈“这次做得不错 , 下次继续保持” 。
请问 , 下次如果还有写项目汇报这样的任务 , 你是不是会信心满满地抢着做呢?
这种现象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
你只要让自己反复体验成功 , 就会觉得自己擅长于这类事 , 以后即使遇到了问题 , 你也不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 , 而是会充满自信地去寻求解决方案 。
也就是说 , 你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后 , 就有自我效能感了 , 也就不会遇到困难就放弃了 。
因此 , 要做到不放弃 , 就要多多体验“我能行” 。
为什么有些事|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拖着不敢动手?
文章图片
具体做法就是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短平快”的小步骤:
1.短:更短周期
分解出来的小步骤要在你耐心可以承受的周期内 。
如果你的耐心是两天 , 那分解出来的步骤最长完成周期就不能超过两天;如果你的耐心是两小时 , 那分解出来的步骤最长完成周期就不能超过两小时 。
假如你用得惯番茄钟的话 , 那就更好了 , 标准的番茄钟周期只有25分钟 , 再没耐心的人也能接受这个周期 。
2.平:更小阻力
分解出来的步骤 , 除了要符合任务周期短的要求外 , 还要符合阻力小的要求 , 也就是最多跳一跳就能完成 , 甚至是无需要跳一跳就能完成 。
如果某个小步骤里的挑战给你阻力过大的感觉的话 , 那就可以进一步将这个步骤做分解 。
像给老板写项目汇报时 , 先不管质量高低 , 将能想到的都先写下来再说 , 就是为了以最小的阻力启动任务 。
3.快:更快见效
分解出来的步骤 , 除了短和平 , 见效还要快 , 最好一完成就有即时的正向反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