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当青少年谈论“丧”的时候,他们在谈论什么(教师和家长必读)( 三 )


张一 大学毕业 江苏
不断降低自我预期
第一次听到“摆烂” , 是在一局手机游戏中 , 那是一款极其强调团队配合的游戏 , 有的队友玩得比较差劲 , 浪费了团队建立起来的优势 。 这时一个玩得相当厉害的队友宣称:“随便了 , 摆烂了 。 ”于是不再好好玩 , 出工不出力 , 最终我们输掉了游戏 。 游戏和现实是一样的 , 现在把“躺平”“佛系”挂在嘴上的年轻人 , 要么是觉得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 要么是觉得努力是为他人作嫁衣 , 正所谓“只要我是废物 , 就没人可以利用我” 。 不过我觉得 , 他们只不过是发泄情绪而已 , 说完之后该忙碌还是忙碌 。
2018年大学毕业至今 , 这4年于我而言是一个不断降低自我预期的过程 , 经济下行、疫情发生 , 我对未来抱有的期待越来越少 。 我的确感到“丧” , 和朋友在一起大家都会抱怨“生不逢时” 。 有的早早背上了房贷 , 为了工作忍气吞声;有的立志不结婚 , 自诩超脱于世间;有的三番五次考研不成 , 无奈接受现实……
不过 , 抱怨归抱怨 , 我们没有“躺平”和“摆烂” 。 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在努力着 , 有的读了博士 , 有的升职加薪 , 我为他们高兴 , 也真切地感到奋斗永远是年轻人的底色 。
俞德霖 硕士研究生 福建
“丧”不能增加成就感 , 但或许可以减少痛苦感
在我看来 , 与“丧”最接近的词语可能是颓废 , 这或许会让我们想到竹林七贤或者嬉皮士等文化现象 。 对应到当下 , 可能就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参加工作 , 或者工作态度比较消极 , 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 也就是说 , 其实一些年轻人的“丧” , 主要是在劳动上消极 , 但在娱乐上积极 , 这实质上是生活动机的转移 。
作为00后 , 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学的研究生 , 我个人认为“丧文化”蔓延的原因有两点 。 首先 , 我们这一代人 , 生存与安全的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 , 但无力追寻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 。 我们的很多长辈都坚信“穷啥不能穷教育 , 苦谁不能苦孩子” , 所以我们的“丧”都有“饿不死”的心理兜底 。 但我们又始终处在社会比较的阴影之下 , 存在一种相对剥夺感 , 感觉到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 。 00后们进入职场发现 , 现在就算卖命地“996” , 还不如在某些平台上做网红、干直播、搞微商挣得多 , 既然努力的结果依然是被比下去 , 那就不如不比了 。 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 , 我们发现因努力而带来的成就感不能超过身心的痛苦感时 , 就会不自觉地倾向于“躺平” , 进而有点“丧” 。
其次 , 还有后悔“做”与“不做”的效应 , 从不同的时间坐标来看 , 个人后悔的点是不同的 。 短时间内很多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 就会后悔做了某件事 , 比如“拼死拼活才上专科 , 费这么大劲干什么”;但从一个长的时间段来看 , 可能又会后悔当初没做某件事 , 比如“当初我再多复习复习不就上本科了吗” 。 只不过 , 现在各种社会环境让我们更容易预见自己的“失败” , 如升学失败、就业失败、婚姻失败等 , 既然“做”注定会失败 , 倒不如减少投入、避免后悔 。 当然 , 等长大以后 , 也可能会后悔当初自己没有投入 。
对于“丧文化” , 也要辩证地分析 。 我们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 , 是否还需要年轻一代拥有与过去类似的劳动方式?机器解放双手 , 却没有解放工作时间 , 是不是我们没有正确地利用好现代生产工具?我想 , 努力消解“丧文化” , 更重要的是以当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导向 , 先解决年轻人该做什么工作、该怎样工作的问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