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师长谈
艾女士 天津 初二学生家长
看完儿子的朋友圈我震惊了
“什么破作业 , 不写了 , 摆烂了 , 这学上不下去啦”“我竟然还会学习”“去你的 , 会考”“有空的话 , 喝个烂醉吧 , 把我所有的委屈讲给你听”……这些都是我在儿子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 , 来自他的同学 。 声明一下不是偷看的哈 , 儿子允许我看他的手机 。 我觉得这能让我更加理解他和同龄人的想法 , 所以隔三岔五会刷一刷 。
说实话 , 看到十四五岁的孩子在朋友圈留下的这些话 , 我感到意外和心疼 , 同时也有点担心和害怕 。 我不知道儿子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想法 , 或者会不会受到影响 。 我试探性地问了问 , 他说:“还好吧 , 更多是发发牢骚 , 一般这种不良情绪很快就会过去 , 个别人除外 。 ”
我知道他嘴里的“个别人” , 是班上的三个男生 , 一个男生从初一开始几乎就没醒着上过一节课 , 每天到学校倒头就睡 , 因为他整夜玩网络游戏 。 就连会考 , 都敢交白卷 , 家长和老师都拿他没辙 。 他自己常常把“初中肄业也挺好”挂在嘴边 。 另外两个男生则爱上了喝酒 , 在他俩的朋友圈 , 经常能看到“晒酒局”“爱烧烤”……在我看来 , 这都是他们“丧”的表达 。
00后这代青少年相比我们80后 , 年少时对自己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理想没有那么远大 , 对于“人生需要不断努力 , 生活需要不断奋斗”缺少共鸣 。 作为00后的家长 , 一方面 ,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向上 , 拥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另一方面 , 我又觉得孩子“随遇而安”的平常心态没什么不好 , 在心理学上讲 , 这种心态属于“防御性悲观” , 凡事先往坏处想 , 通过降低期望来消除内心的慌乱不安 。 但我认为“防御性悲观”要有度 , 过度则会引发不良情绪 , 因此家长要多跟孩子沟通 , 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 感受孩子行为背后的快乐和悲伤 , 看见孩子的真实想法 , 接受孩子真实的表现 。
徐海鹰 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心理教师
“丧文化” , 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上海市一所普通公办初中的专职心理老师 , 近两年的确是感受到“丧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 , 学生日常会把“网抑云”“生而为人 , 我很抱歉”等挂在嘴边 , 当然大部分学生是自我解嘲 , 但也有个别同学受到“丧文化”的侵蚀 , 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 甚至有自伤行为 , 形成了危机个案 。 可以说“丧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青少年处于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 , 是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 个体开始考虑“我是谁”这样的重要问题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 青少年的学习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 在网络的影响下 , 00后的青春期崇尚“我要成为独一无二的我” , 10后更是要勇敢地表达自我 , 对“做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嗤之以鼻 , 以“我要成为我自己!我的人生不设限!”为荣 , 这既是青春期叛逆的一种具体表现 , 也是获取网上资源的便捷性与青少年选择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 有些学生因为对现实世界缺乏理性平和的认知和感受 , 宁愿相信网络而不相信真实的世界 , 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
面对“丧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 , 我们可做的工作有很多 。 第一 , 加强健康的三观教育 。 “愚蠢的观念导致悲惨的人生” , 青少年积极正向三观的建立是重中之重 。 第二 ,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必须控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 防止其误入歧途 。 第三 ,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 有些家长接纳不了孩子的平凡 , 家中充满高压气氛 。 此外 , 核心家庭小型化 , 隔代亲的缺失 ,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也容易造成孩子在现实世界“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当男人不再喜欢你了,会有什么表现
- 本文转自:京报网日前 河南南阳一女子36岁当奶奶,学法晚了一步
- 丈夫有怪癖,当妻子吐槽时,丈夫居然说:你不是挺喜欢吗?
- 固执|当一个女人,开始喜欢你,也就会有这些转变
- 离婚3个月前夫求复婚,前妻:回去每月给我5千,做妻子不如当保姆
- 当男人不爱你,他有哪些表现
- 安全感|当男人不再爱你了,他会有什么表现?
- |心理咨询:沉溺于过去的懊悔中,过不好当下的生活
- 处处标榜女儿奴的爸爸,当同事提议给女儿一套房时,脸色立马变了
- 当女人被男人“搞定”后,便会有这三个“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