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一个会让人心态失衡的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不知不觉都在做( 二 )
从这个角度看,为了“what if”牺牲一些快乐也是值得的 。
不过,如果让反事实好奇心反客为主,“what if”思维反而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理想状态下,反事实好奇心服务于我们自我成长的需要 。但实际生活中,反事实好奇心却成了“驾驶”我们“what if”思维的主人 。
FitsGibbon等人(2021)设计的实验中,邀请被试玩一个给气球打气的游戏——打的气越多,可以获得越多奖励,但如果气球爆炸,则会什么都没有 。
在游戏结束后,研究人员问被试想不想看气球的打气上限——即什么程度可以赚取最多奖励 。得知了这个信息,被试就会清楚“自己本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
由于每轮游戏设置了不同的打气上限,查看上一轮的上限对之后的游戏并无帮助,还得牺牲一部分ta们赚取的奖励,但大部分被试还是选择付出代价来获取这个对ta们并无帮助的信息 。
在得知了打气上限后,被试们纷纷开始后悔——“如果当时多/少打一些,我能赢更多 。”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们的后悔就像是“自找”的一般——明明是知道了无益的信息,ta们还是出于好奇付出代价,而在得知之后,真正“收获”的,只有那些后悔情绪 。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状态,也与这些被试相似 。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确切地知道未发生的结果会更好还是更坏,但在反事实好奇心的不断驱使下,我们反复进行“what if”思考,并逐渐填充出了看似很明确的答案——
如果当初选择了一线城市,现在的事业会更成功;
如果当初两个人不分手,现在的感情就会更坚固;
如果早点开始努力奋斗,自己的人生会比现在更丰富……
将现实与这些可能性对比,不仅无法改变现实,还会“收获”自我折磨般的后悔情绪 。
文章图片
“what if”的思维中,常常隐含着一种对现实的自以为的掌控 。
我们会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回到当初那个时刻,有能力做出更正确的决定 。
然而,心理学家Leon F Seltzer(2016)指出,一个人的决策往往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自由 。我们的决策,由一整套“内在机制”决定,这套机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其中包含了我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价值排序等各种因素 。
我们在某个时刻做出的选择,其实存在着受限于我们这套内在机制的必然性 。
即便时间重来一次,如果你还是那个时刻的你,你很可能还是只能做出一个同样的选择 。
换句话说,所谓的“what if”其实并不存在,也没有“本可能发生却没有发生”的未来 。发生的即是必然 。
而那些此刻我们看来不够正确的选择,促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内在机制的局限,从而有了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
也可以说,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不足,本身就是自我发展的证明 。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为什么要学会放手?是为了放过自己
- 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的5种迹象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
- 错误的公司,会有3种错误的管理方式,员工也容易走弯路
- 一个没太大能力又无学历的离异女人在深圳有房有车,未来会怎样?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
- 和领导关系越好,越不要有不尊重领导的行为,会被领导反感
- 60岁之后,断掉这两种关系,日子才会更安稳
- 只有自己变得优秀了,其他的事情才会跟着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