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一个会让人心态失衡的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不知不觉都在做

策划 / fufu
撰文 / fufu、Shirley
专业支持 / Shirley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朋友找我诉苦,说自己的生活仿佛“走错了轨道”,这让她闷闷不乐:
我啊,就是做错了太多选择了,自己弄丢了很多本来可以很好的生活……
我当时应该仔细研究课程再选择学校的,我后来才发现录取我的另一所学校可能更适合我……
也不应该因为害怕异地恋和他分开的 。现在想想,周围那么多人异地恋都成功了,异地恋也没什么可怕的啊 。如果当时撑过分离的时光,现在的感情可能会更好……
现在的事业也是 。聪明人都知道第一份工作要找能力范围内最好最出名的公司,以后发展更好 。我毕业却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还傻傻地“为了梦想”,太天真了 。
以旁人的角度来看,我并没有觉得朋友过得有她口中说得那么糟糕 。她毕业于不错的学校,拥有稳定收入,还有充足的休闲时光 。
可是这些似乎并不足以让她快乐,因为她“本可以过得更好”,而现在的生活,在她自己看来,仿佛一潭死水 。
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她为什么经常不快乐 。她有一种思维模式,因此注定常常陷入负面情绪 。
这种思维模式就是——过度地思考“what if” 。
冥想|一个会让人心态失衡的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不知不觉都在做
文章图片
冥想|一个会让人心态失衡的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不知不觉都在做
文章图片
“what if”的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中属于一种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字面意义,就是去思考和想象与实际发生的事情所不同的结果 。
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人生选择,what if无处不在:
如果今天早上再提早五分钟出门,是不是就不会迟到了;
如果复习的时候多刷十道题,这次可能也不会考砸了;
如果入学时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现在的大学生活也会轻松有趣得多了吧……
“what if”的思维方式常常会让我们意识到,如果自己当初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可能会获得比现在更好的结果 。
将不完美的现实与这些想象中的可能性进行对比,可能会对现在的生活逐渐产生怀疑和失望,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 。
也就是说,许多关于“what if”的想象,是以我们的快乐为代价的 。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思维毫无可取之处——
冥想|一个会让人心态失衡的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不知不觉都在做
文章图片
虽然“what if”思维往往让我们感到不快乐,但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有时候进行“what if”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
研究发现,考试失利之后,越善于思考“自己本可以怎么做”的那些学生,制定的提高成绩策略也越多 。这样的复盘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主观控制感,也能切实地提高ta们日后的成绩(Nasco & Marsh, 1999) 。
“what if”就像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自我学习机制,通过回溯和反思,分析过去行为与决策的局限,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我们未来的行为进行调整 。
而能够促使这个机制顺利运行的,就是我们对于各种未发生的可能的好奇心,即“反事实好奇心”(counterfactual curiosity) 。
心理学家Lily FitsGibbon (2018) 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现反事实好奇心的普遍存在 。也就是说,“what if”的思考方式,不一定是后天习得的,而极有可能是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属于人类认知方式的一个部分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方式,我们才能不断从自己的不足中学习和成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