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 三 )


另一种情况是,ta们有过严重的创伤经验,内心深处早就建立了一种名为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的防御机制 。比如,一些经历过重大灾难的个体,在回忆描述惨绝人寰的暴行时,会神清淡然,甚至可能用超脱于现实的、近乎欢快的语调来讲述这段经历 。
还有一些人在原生家庭中遭受过暴力甚至虐待,年幼的ta们无法应对这些创伤事件引起的负面情绪,于是隔离自己的情绪,同时有效地隔绝了痛苦体验 。在长大后,ta们仍沿用这种防御机制,常常被别人看作冷血动物,却没有意识到原先处理情绪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成年后的情境 。
因此,当我们听到有人说自己“不会爱”,ta可能不是真的缺乏爱的能力,只是怕再次受到伤害 。

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

文章插图

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

文章插图
1. 共情能力因人而异,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 。
共情的前提是识别情绪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人的婴儿时期,养育者如果能够恰当地照顾到婴儿的需求,通过涵容他们的情绪,给出恰当的回应,ta们就能够和他人建立联结 。这不仅能帮助婴儿发展自我意识,也为将来识别他人的情绪奠定了基础 。
所以,如果想要培养起共情能力,我们需要先学会识别、了解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建立联结 。因为共情是要求我们调动自己的情绪去感受他人的,只有当你和自己的情绪紧密相连,你才有可能更好的、更强烈地感受到别人 。
2.共情是相互的,也取决于对方的自我暴露和反馈 。
如果我们仅仅将无法共情归因于个人能力不足,也是有局限性的 。Simone Roerig(2015)等人认为,共情的发生也取决于对方是否愿意且能够讲述自己的事情 。被共情者的情绪能力和共情者一样重要 。
也就是说,共情可以被视作一个相互的过程 。共情是你主动选择释放的善意,别人是否接受这份善意、能与你共情到什么程度,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 。
3.社会习俗和情境也会影响共情的发生,换个方式看待共情 。
研究发现,痛觉上的共情具有“道德偏好性”,人们会根据一个人的道德表现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展现出不同的共情水平(Singer, 2004) 。所以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社会范畴化的标准,都会影响共情 。
其实以“能力”来谈论共情,可能会让人们把共情当作一种可消耗的资源,使人不自觉地减少共情 。而当我们把共情看作一种个人选择,就不会因为害怕被评价而回避共情 。我们需要意识到,共情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有时我们的确无法与他人的感受发生共振,所以不必因此过分苛责自己 。
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

文章插图

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

文章插图
1. 接纳比认可更靠近共情 。
很多人无法把握合理共情的尺度,往往是他们误以为共情他人需要完全同意对方的观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可,但你不必为了共情而牺牲自己的价值观 。比起认可,不带评判性的接纳是更恰当的方式 。
【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2.让共情服务自己的生活 。
共情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共情他人不代表需要你围着别人的生活转,合理的共情需要可持续的自我照顾 。我们建议你为自己的生活建立一种共情充电机制 。
比如,我会把自己的共情能力想象成一个杯子 。当我觉得自己的情绪状态积极充盈的时候,我的杯子是满的,我可以向别人展示我的杯子,同时给别人带来能量;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