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后,性格还可以改变吗?( 二 )


成年之后,性格还可以改变吗?

文章插图
专制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社交发展,孩子没有机会表达,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感受,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致使他们沟通技术不够好,焦虑程度也会更高 。
在《想见你》中,陈韵如的父母闹离婚,两个人都想带走唯一的儿子,而把女儿推给对方,重男轻女的观念非常严重 。
陈韵如平时和母亲、弟弟一起生活,母亲做的是陪酒工作,这让陈韵如感到羞耻和自卑,曾经在路上偶遇母亲却假装不认识,自己匆匆跑开 。
自我价值长期得不到肯定,陈韵如面对外部世界是恐慌的,厌恶的,她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消失,以至于剧情发生到后来,大家都在寻找杀死陈韵如的凶手时,才猛然发现,陈韵如是死于自杀 。
反观黄雨萱的家庭环境,父母充足的爱给了她强大的安全感,当仅仅7、8岁的她走丢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出来特别的恐慌和紧张,与年长自己十几岁的“大哥哥”相遇,两人有吃有喝有聊,最后被安全送回家中,还大声要求对方“不可以忘了我” 。
当父母自己的感情一团糟,就无暇顾及孩子的感情需要,自我价值的形成需要父母对孩子表达关注,倾听孩子的内心,充分给孩子选择权,培养孩子的自主感,拥有自我价值的人,才有可能勇敢热情地与外部互动 。
成年之后,性格还可以改变吗?

文章插图
父母是与孩子朝夕生活在一起的人,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 。
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爱,就等于是得到整个世界的关注和爱,对孩子的影响无可比拟 。
3.性格并非一成不变
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么,是否性格就是一成不变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句话混淆了时间概念,人的性格是有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组成的,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例子,某个人经历了一些打击或者挫折,性格变得沉稳,人也成熟起来 。
为人处世本来就是性格的外在表现,是随着外部世界的影响而随时改变的 。
人不能选择出身,原生家庭也不可能百分百影响个体的性格,因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人的大脑思想受控于个体本身 。
成年之后,性格还可以改变吗?

文章插图
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父母都是名校高材生,家里书香门第,然而孩子却资质平平,似乎父母或家族的基因没有得到传承 。
也有的父母目不识丁,却教出考上名校的学霸孩子 。
我的一位熟悉的朋友,是从初中就认识的同学,上学期间他性格内向,话不多,在他的教师评语和贺卡中,常常见到的是类似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评语 。
但是后来上了大学,又工作几年后,再见他,就有了变了一个人的感觉,健谈、情商高,为人处世恰到好处,据他个人解释,工作后经历的多了,在过程中默默学习并试着改变,因此性格有了较大变化 。
美国医学博士,儿童心理咨询师,《登天之梯》的作者布鲁斯·D.佩里说:
“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能够学习,我们的记忆和我们的科技能够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以及前人的经验中获益 。”
无论是读书,或是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说话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成为那个期望中的自己 。
4.无论是陈韵如,还是黄雨萱,性格各异的她们都是组成这个异彩纷呈世界的一抹色彩 。
即使是性格孤僻的陈韵如,也有默默支持喜欢她的人,人的性格,也不能单纯以内向或者开朗来评价好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