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讲反问句很有攻击性么?( 二 )


反问句攻击的不再是观点,而是你的生活、你的身份、你的期许、你的需求甚至你的梦想 。
2. 人们为什么会用“攻击式反问句”?
在“攻击式反问”的背后,可能是对方谢绝沟通的冷漠、可能是带着敌意和攻击的咄咄逼人,也可能是对方强烈的掌控欲 。
1)谢绝沟通
有些反问句,让我们感觉说话者在拒绝进一步讨论话题的可能性 。
日常交谈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双方共同表达、相互反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反问句中的绝对自信也暗含着“我觉得我就是对的,你们不能否认”,它将双方置于信息交流地位的不对等上 。
当宋倩问出一连串反问句时,她根本不需要英子告诉她真相,不需要英子解释“不是你想的那样”究竟是什么样,她只想要表达自己 。
当同事在讨论中说“你不觉得这个方案这里有问题吗?”时,我们感觉到的是:他已经坚信这个方案存在这些问题,他不需要你的观点和想法,不需要你进行补充 。
这时,人类天生的对“被需要”和“表达自我”的需求被直接无视了 。一个无法产生互动行为、无法满足需求、却占据时间和精力的对话,自然而然会引起我们的抵触 。
2)攻击与敌意
情绪强烈咄咄逼人的反问句,像极了攻击敌人时的模样 。
反问句强烈的情绪,既是它有力的武器,也是它最伤人的刀剑,让本可以站在统一战线的人相互警惕、相互攻击 。反问句的使用,就好像某一方开始主动进攻,最终受伤的,还是所有希望平和交谈的人 。
另一方面,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反问句,常伴随着对对方态度、能力和品格的质疑——而这是我们对敌人表现出来的行为 。
比如,朋友一句“你不觉得这是常识吗?”,仿佛是在表达“你缺乏基本常识和正常人的思维” 。这种对内在特质的怀疑,像是把你推到了TA的群体之外,把你变成了与他无关的敌人 。

你不知道讲反问句很有攻击性么?

文章插图
3)掌握控制权
反问句有时会表达出一种对话语进程、对接收者立场的掌控权——换句话说,TA已经帮你决定好了你的观念,而你被迫成为了低权力者 。
此时,你可能有两种反应:
1)出于遵从、愧疚或其他原因,暂时默许这种权力分配 。低权力者为了保存更多资源,更倾向于出现回避行为,这时你沉默、装死、顺从,亦或是像英子最初那样低头认错 。
2)不认同这种权力分配,并感知到强烈的不公平感 。委屈、愤怒等强烈的情绪涌上来,你可能表达出反抗,也可能暂时忍耐,但不满的情绪在心底徘徊积压,不断怂恿着你 。
无论哪种反应,当它们累积到一定值的时候,带来的要么是讨论终止,要么是更大的冲突 。
当反问句的优势一条一条转变为劣势,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使用反问句是为了什么呢?结束对话?宣泄情绪?还是掌控他人?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或者,你真的不想听听TA的内心想法吗?
3. 怎么用好“反问句”?
当然啦,反问句也并非一无是处 。
比如,经典美剧《老友记》里的一幕:
乔伊去朋友家的豪宅做客,被朋友建议租下自己的房子时说:“你看我像会住这种地方的人吗?”既避免了直接拒绝,又带着点自嘲的幽默 。
你不知道讲反问句很有攻击性么?

文章插图
而他朋友的回复:“为什么不呢?难道你讨厌公园外景和高天花板吗?”引导性和目的性非常强,让乔伊无法反驳甚至觉得很有道理,最终被吸引租下了房子 。
在不包含任何伤害对方的信息时,在双方都理解你的善意时,反问句也是可以变可爱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