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真的真的害怕反问句 。
在暑假热播剧《小欢喜》的一幕里,怒极的宋倩责骂女儿英子逃学,不断用反问句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长达数分钟的指责,让原本一直低头认错的英子逐渐不满、反抗,一场家庭教育上升为撕心裂肺的争吵 。
文章插图
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个地步的呢?我们来看看宋倩所说的话 。
“我说他们两句怎么不行啊?他们带你去逃课我还不能说他们了?”
“那个小梦阿姨怎么就那么好啊?怎么就那么招你喜欢啊?”
“我逼你什么了?你妈做什么都不对对吧?”
在长达5分钟的争吵中,宋倩有一大半时间都在以反问句的语气攻击英子 。
强烈的情绪攻击,也让乔英子的回应也逐渐从“我错了,我知道错了”,变成“妈,不是你想的那样”,再变成“妈你别逼我了成吗?”,直到最后大喊出来“对!我就是喜欢小梦阿姨!她就是比你好”!
这一段母女吵架戳中了无数人的心,许多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曾经与父母争吵时的影子 。
1. “反问句”为何伤人?
反问句是怎样伤害我们的呢?是“反问句”本身的问题吗?
或许不是 。在研究人们如何说服别人的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同样是一篇关于支持使用核能的文章,如果在文末加上一句反问“难道我们不该支持使用核能吗?”就能让读者对该观点有更强的拥护 。
使用恰当时,反问句是一种能够有效加强说服力、引导别人跟随自己观点的方式 。
文章插图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反问句在论证中的优势,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特点:
1)“感觉到的自信”
研究表明,当陈述的语调上扬、语速加快时,聆听者认为陈述者更加自信,这种“感觉到的自信”加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尤其是当聆听者并没有完全把精力投入思考时,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 。
2)强烈的情绪
情绪在说服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聆听者对信息加工程度低且没有明确立场时,情绪可以直接使人们产生与情绪相同的态度;当对信息加工程度高,且接受者认同情绪的真实有效时,会让人们更加认同与自己相同的想法,或者怀疑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
3)锚定效应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做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立场会被最初接收到的信息立场带着走 。反问句所表达出来的倾向程度非常强烈,读者在自行判断时会受到这个程度的影响,从而更多倾向于该立场 。
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在所有场合下都会转换为优势 。有心理学家指出,讨论者在话题中的个人卷入程度,是影响讨论者对反问句的感受的重要因素 。
文章插图
毕竟,表达终究是为目的服务 。在一些场合下,反问句之所以会引起对方的反抗或厌恶、激发矛盾进一步加剧,就是因为其背后不友善的态度所刺扎的对象,并未止于“事情本身”,而是与之谈话的个体 。
态度是最伤害人的,因为它的攻击直指你作为个体的本质 。反问句的使用,就好像将用于雕刻的小刀,转向了脆弱的个体 。它那些优势——锋利的刀刃、坚硬的刀身和使用的便利,将一个个以最伤害人的姿态出现 。它刺扎的不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鲜活的“人” 。
当我们表述一件事情,我们表述的不只是事实信息和冰冷的逻辑链,它还可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自我认同、社会期望、情感需要甚至价值追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际交往中你不必去讨好别人
- 在家躲避病毒时,你还可以做这5件有意义的事
- 为什么你总是怕别人不高兴?
- 桃花|本周会遭遇桃花劫的星座TOP3,有你吗?
- 2022一点点儿童节迷你杯值得买吗
- 想换个发型不知道做什么发型好?
- 今年的圣诞节,谁会陪你一起过?
- 你的眼光只能淘到爱情的渣渣吗?
- 交友时你的吸引力特质是什么?
- 在恋爱路上,你容易遇到怎样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