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能的死亡面前,有时候只能选择沉默( 二 )


在餐桌上,一家人谈笑间也矛盾暗涌 。姑姑一方面向往美国,想把孩子送去留学,一方面却又“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对Billi说,你在美国挣不了一百万,还不如回中国来 。
夹在两种文化中间,Billi体会到的是挣扎和错位 。她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入乡随俗,也开始逐渐不确定应不应该把真相告诉奶奶 。
奶奶因为咳嗽不断,私自去医院检查 。一家人知道后急忙赶到医院,既怕奶奶症状加重,又怕奶奶得知真相 。
在医院,Billi进一步寻找自己的同盟 。给奶奶做检查的医生曾在英国留学,Billi用英语询问医生的建议,“我们不应该告诉她吗?”
医生却回答她:it’s a good lie.
但Billi没有就此死心,仍试图在婚礼前做出最后的努力 。她再次向大伯和父亲争取,想在假婚礼之前告诉奶奶真相 。
这时,大伯对Billi说了一席话,直接点出了二人思维方式之间的根本差异:西方国家把生命看作个体的;但我们是把生命看作集体的 。你想告诉奶奶实情,是因为害怕负担这么大的责任,而我们之所以不告诉奶奶实情,就是为了分担她的思想压力 。

在可能的死亡面前,有时候只能选择沉默

文章插图
这些观点给Billi带来很大的冲击 。Billi或许从未想过,她所认为的剥夺当事人知情权相当于“谋杀”,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注解 。她长久以来无法接受的家人之间彼此默认的欺骗行为,很可能是出于心照不宣地互相理解,而这份理解背后,同样是家人对奶奶深沉的爱 。
原有的观念受到多次挑战,Billi似乎开始动摇 。
在可能的死亡面前,有时候只能选择沉默

文章插图
婚礼如期举行,但全家人都处于煎熬之中 。
在婚礼上,大伯发言哽咽,忍不住颤抖着说“对不起妈妈”;新郎堂弟努力装作开心的样子,与新娘合唱,却在游戏环节醉酒痛哭 。
饭桌上,大家各怀心事 。所有人都知道,当婚礼结束,谎言的闭环完成,一切就都应当谢幕了,他们无法为奶奶再做更多 。这场盛大的婚礼,不仅是缺席多年的晚辈对亲情的弥补,更是他们能为奶奶留下的最后一个高光时刻 。
婚礼最后的合照拍完,知情者们再也没有麻痹自己的借口 。行将就木不仅仅是身患绝症的奶奶,更是由奶奶所维系的纽带的断裂,是童年的真正远去,是最具归属感的栖息之处的消失 。
在可能的死亡面前,有时候只能选择沉默

文章插图
然而,眼看故事即将结束,事情突然出现令人心惊的转折——拍完婚礼合照,奶奶差保姆去医院拿检查报告 。
Billi一路跑去医院拦截保姆,一家人手忙脚乱地挤在打印店里,篡改关键信息 。
奶奶拿到检查报告后,终于相信自己只是有“良性阴影”:“你看我说我没事吧 。”大家都长吁一口气 。
在可能的死亡面前,有时候只能选择沉默

文章插图
至此,故事进入尾声 。而Billi也终于理解,婚礼是全家人精心编织的一场梦 。这场梦,不是对奶奶知情权的剥夺,也不是对奶奶在生命最后时刻自主安排人生遗愿的阻碍,而是饱含爱意的、酸涩的告别 。
一切尘埃落定,所有的人又都离开 。去机场之前,Billi和奶奶在楼下拥抱告别,两个人纷纷落泪 。奶奶说,我们很快会再见面的 。但彼此都心知肚明,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 。
奶奶能够完全无知无觉吗?当年,Billi的亲爷爷同样是因为癌症离世,而奶奶也选择在爷爷弥留之际再将实情告之 。
即便对癌症毫无察觉,奶奶也深知自己年岁已高 。上一次见Billi是二十年前,而她没有下一个二十年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