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8 年,有这样一则新闻对心姐触动很大 。
【痛哭、失眠、崩溃:疫情过后,他们是最痛苦的人】为救下一位曾经被老师性侵的轻生女孩,消防队员们在楼顶苦苦劝说了 3 小时 。

文章插图
楼下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大声喊:“快点跳啊!都等很久了 。”更有甚者在朋友圈哗众取宠 。

文章插图
女孩最后在高呼声里强行挣脱了消防员的手,跳了下去 。
围观者在楼下拍手叫好,而楼顶传来消防队员们嘶声裂肺的哀嚎和哭声 。
之后,舆论却对救援人员多加指责:”为什么没用救援气垫?““为什么没有拉住她?“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消防队员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每次楼下的救援人员想给气垫冲气,女孩都会威胁说要跳下去 。
如果能救人,谁想有人牺牲 。
如果能人人安全,谁想看到鲜血淋淋?
在整个事件里,心姐最心疼这些无辜的消防队员,只因为报道缺失,他们的善良和专业度受到了质疑,甚至受到无数民众的言论攻击 。
明明错的是楼下丧心病狂的围观者和禽兽不如的老师,为什么舆论偏偏对准了他们?
如果没有心理疏导,这件事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伤疤,每次想起来,都会认为女孩的死亡,是因为自己 。
从他们面对舆论开始感到自责和愧疚时,他们的人生和家庭,也将面临消极的转变 。
疏导,也是为了救援救者们一命 。

文章插图
这次疫情期间,前赴湖北的医护人员每天面对高密度死亡、高强度工作、高感染风险,她们的心理已经不堪重负,很多人开始失眠,严重的会持续一整夜 。
她们不能像平时一样,出门逛街、见朋友散心,甚至和家人聊天的时间也少之又少 。没有了平常的发泄方式,应激反应来的就会异常快 。
所以很多心理医生也奔赴前线,为的就是让一线人员重新摆正心态 。
在心理医生看来,这些反应已经影响到了医护人员们的工作和生活 。她们的私人时间已经被工作打破了界限,时刻感到恐惧和担心 。
即便疫情过去,这些救援者,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也需要得到持续的关注 。
情绪就像一条长长的导火线,自责是火苗,不管多么微弱,都可能慢慢游走,最终导致爆发 。
比如在汶川地震后,有这样一份调研,在救援结束后,有 76.8% 的搜救人员都会有应激反应,以下几个心理是最常见的 。
“是我没有救出他们 。”
“这种灾难会不会降临到家人和朋友身上?”
“睡不好,对喜欢的事情逐渐失去兴趣……”
令人难过的是,在所有人都渐渐忘记汶川地震之后,仍然有救援队员会失眠、做噩梦,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
为什么?
因为施救者总会不自主的去想:“我本可以救活他们的……”

文章插图
这份高度的责任感却成为了他们的包袱,他们开始慢慢变得和过去的自己判若两人 。
这种改变对于「灾后应激创伤者」的家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在他们的描述中,另一半开始消沉和麻木 。
“我无法理解作为消防员的爸爸为什么不愿再和我一起玩 。自从他从一次事故中回来,就对我和妈妈漠不关心“
对原先热爱的生活失去热情、对能够胜任的工作失去自信、和家人之间也开始缺少沟通、自己的性格也在发生变化……糟糕的是,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很多个一起发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山药玉米粥的禁忌
- 刺五加叶茶的功效与作用
- 凤凰古城的历史和故事 凤凰古城的历史和故事介绍
- 三星堆遗址是最早哪一年发现相关出土物 三星堆遗址的简介
- 杨家将祖籍哪里 杨家将的祖籍是哪里
- 秦朝人吃饭吃什么 秦朝人吃饭吃的东西是什么
- 卢沟桥事变是哪一年 当时发生了什么
- 闭关锁国是什么时候 闭关锁国的相关介绍
-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意义有哪些
- 庄顺皇贵妃的人物生平 庄顺皇贵妃是谁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