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迷什么意思 迷你世界( 四 )


“王生和鼎实 , 石子镇海沂 。亲友各言迈 , 中心怅有违 。何以叙离思?携手游郊畿 。朝发晋京阳 , 夕次金谷湄 , ……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 。投分寄石友 , 白首同所归 。”
后来潘岳与石崇同因牵涉政治斗争就刑东市 , 有人因此把“白首同所归”视为诗谶 。尽管二人的政治操守可议 , 但潘岳诗中表露的友谊真情还是难以否定的 。潘岳另有《悼亡诗》三首 , 写夫妻之情真挚动人 , 说明他确是重情之人 。“白首同所归” , 也算是一种“生死之交”的友情期许吧 。
有关史料没有记载绿珠是否在金谷园(梓泽)坠楼 。杜牧《金谷园》诗把二者联系起来 。但在古籍检索中 , 没有发现用梓泽代称“金谷”咏绿珠或石崇绿珠故事的例子 , 而自王勃《滕王阁序》以后 , “梓泽”与“兰亭”一起常被文人用来抒发友情和人生感慨 。如:“胜地不常 , 盛宴难再 。兰亭已矣 , 梓泽丘墟 。”(王勃《滕王阁序》)“王羲之之兰亭五百余年 , 直至今人之赏;石季伦之梓泽二十四友 , 始得吾徒之游 。”(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全唐文》卷180)“角巾私第 , 杖策丘园 。或追梓泽之游 , 时习兰亭之赏 。”(佚名《唐豫州都督于德荣碑》《唐文拾遗》卷62)等 。
如果我们承认诔文“汝南泪血”隐含生死之交的意义 , 那么 , 联系有关“金谷”(“梓泽”)的语义和语用追溯 , 也就不难得出结论 , 所谓“梓泽余衷”也是借潘岳《金谷集作诗》“白首同所归”诗意表达同样的情怀 。而其目的 , 都是比拟宝晴之情的生死至情并抒发对晴雯之死的极度悲恸 。
如此看来 , 对“汝南”一联典故的意义和功能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以男主与宠妾之情关系比拟宝晴之情 , 一种是以生死友情比拟宝晴之情 。应该说 , 二者都有语义依据 , 但在语用上指向完全不同 。如果说 , 前者反映了贵族公子贾宝玉对所钟爱女奴晴雯的潜意识欲望 , 在诔文中有所表露(这也是笔者以前的认识);那么 , 后者则反映了贾宝玉面对谣诼诽谤邪恶压迫致晴雯惨死悲剧 , 勇敢维护生死至情和自证清白的坚决态度 。两种解释都可通 。前一种解释现在被普遍接受 , 后一种解释尚未见有人阐述 , 笔者在反复思考之后 , 认为后者更符合作者本意 , 更能成为宝晴之情的隐性表述 。倘若硬把“各不相扰”的至情至爱作涉性解读 , 岂不正好掉进了诬陷者所挖的坑里?
两类意符
用典辨析 , 不能就事论事 , 须放在语境中理解 。这里笔者想提出两点意见:
一是林黛玉对诔文的修改意见 。“汝南”联的前文原是“自为红绡帐里 , 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 , 女儿命薄” , 黛玉明确批评“只是‘红绡帐里’ , 未免熟滥些” , 提议用现成景事 。宝玉改为“茜纱窗下” , 黛玉才满意 。黛玉不满意的“熟滥” , 其实就是“红绡帐里”流露的庸俗的涉性之笔 , 也正是曹雪芹在第1回批评的“风月笔墨” 。黛玉没有批评宝玉用典 , 说明她理解了“汝南”二典写真挚友情的含义 。改为“茜纱窗下”才情境相合 , 与此一致 。可是后人皆据脂批 , 只注意修改后“我本无缘”“卿何薄命”的“诔晴雯即以诔黛玉”的谶语意义 , 放过了对涉性“熟滥”的批评 。实际上 , 前者非黛玉所能自觉 , 后者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的本能反应 , 在对人格自尊自洁的维护上 , “晴为黛影” , 完全一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