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洁|颜值焦虑遭遇医美黑洞:消费者毁容丧命黑机构,近半手术由非正规医生操作( 二 )


时至今日,我也没敢告诉父母自己做隆胸手术的事情,修复手术更是连我丈夫也没告知。现在回想也感到后悔,如果重来一次,我肯定不会去做丰胸手术。
可怕的是,医美有时和毒品一样,会上瘾,一旦做了可能就回不了头。
我已经34岁了,面对岁月痕迹,我以后仍会做些注射类项目改善自己不满意的部位。
医美渠道营销员雪儿:
“干医美这行,真的需要良心。”
我做这行已有7年多,原本在江西一家医院做护士,后来接触了医美行业,感觉很有前景,就决定转行,从头学习相关知识。
我平时帮一些医美机构做渠道营销,为身边有整形需求的消费者推荐医生。
在从事医美行业的7年里,我见了很多因容貌焦虑而整形上瘾的消费者。有些极端案例,比如我劝一名消费者不用再打玻尿酸,但她却告诉我,如果不打今天就不会离开。也有不听劝告的消费者“威胁”自己,如果不在我这里完成手术,也会到别的医院去完成。
这其中,不乏有手术失败的案例,大家似乎也见怪不怪。
从事医美这行对我良心考验很大,因为有需求的人很多,而想在医美行业赚钱的人更多,这就使得行业始终有着很多乱象。
一些医美机构和渠道营销方根本不考虑消费者自身情况,只要消费者想做,就给做。
小洁|颜值焦虑遭遇医美黑洞:消费者毁容丧命黑机构,近半手术由非正规医生操作
文章插图
图源:视觉中国
我有个“95后”男顾客,已经做了三次鼻子,外加全身抽脂、注射玻尿酸等项目,但他仍要求继续注射玻尿酸。令我没想到的是,在我拒绝他后,他马上又在别家机构完成了注射。
很多年轻人对医美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盲目追求明星脸。前几年,不少消费者想做杨幂的鼻子,现在,消费者又想做迪丽热巴的鼻子、杨颖的脸型。
我甚至遇到过一个不到18岁高中生,靠压岁钱打玻尿酸。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现在医美受众群体年龄层越来越小,高考结束来整形的人很多,不到18岁就想打针的孩子也不少。
其实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追求年轻和漂亮无可厚非,适度做医美是很好的选择,但过度就不好了。
我也时常提醒自己,干医美这行,真的需要良心,有些钱不能挣。
资深整形医生郭伟:
“整形不能改变命运。”
我在医美行业从业20多年,是行业老兵。
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整形医生,我是原航天总医院整形科专家,现担任北京达美如艺医疗美容院院长,也是新氧绿宝石榜单上榜医生,并担任中整协脂肪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
职务很多,责任也很大。在我看来,身处医美这行,相较于消费者,从业者更需要保持清醒,给上瘾的消费者敲响警钟。
我可以说见证了国内医美行业的变迁。从消费者的审美来看,曾经比较夸张的欧式双眼皮逐步向自然款转变;曾经鼻额头高的鼻根,也逐步消失在消费者的选择中;即便是选择的明星整形模板也在不断变化。
总结起来,消费者的审美在朝着更自然、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每当有消费者找我整形时,我都有所选择,在给消费者讲清风险的同时,也会考量消费者应不应该施行手术。
一般幻想着整形改变命运的患者我不会做,那些想着手术完就会婚姻美满或变成明星的人,往往期待很高,不满意的几率更大。整形可以改变容貌,但不能改变命运。
小洁|颜值焦虑遭遇医美黑洞:消费者毁容丧命黑机构,近半手术由非正规医生操作
文章插图
图源:视觉中国
在我看来,当前的医美行业太过浮躁,人才稀缺、乱象丛生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很多人不懂的是,美容外科其实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从业者不是几个月就可以速成的。现在不少人,仅有两、三个星期的培训,就敢号称专家,这很不正常。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