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广州、上海、湖州……谁会是中国化妆品界新庄主?( 二 )


最直观的表现是,每年大型线上促销季,一些较知名的化妆品企业库存几乎被消费者清光。不少品牌需要提早开通预售模式,一边接订单,一边采购原料,一边组织生产。“双11”和“618”前的一个月,也逐渐成了化妆品生产厂商的加班定例。
上海不可能嗅不到这些近乎狂热的市场变化。特别是当化妆品逐渐成为大众认可的时尚消费,着力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的上海,不会,也不该舍弃这块蛋糕。
再者,一些从洗发水、护发素等普通日化走向高端护肤、科技护肤领域的化妆品企业,迫切需要借力上海的人才环境和全球资源配置优势更上一层楼,便自发地在上海抱团落子。2016年,上海已有253家化妆品企业,其中65家在奉贤,销售额占全市40%。这成为后来上海建设“东方美谷”的基础。
化妆品|广州、上海、湖州……谁会是中国化妆品界新庄主?
文章插图
上海东方美谷。
而这些化妆品企业来了上海,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低技术门槛”行业(相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入局者,就妄自菲薄、平凡无争。相反,把自己做成区域财富巨头的,大有人在。
奉贤化妆品企业美乐家,2020年以14亿元总额成为当地纳税之冠;青浦企业达尔威,凭借“明星”董事的带货力,对外宣称自己在2018年就纳税21个亿;某知名外资化妆品销售企业,也一度以破10亿的高税收,在巨富林立的闵行区榜上留名。
面对这样的天时地利,上海如若再不踏足化妆品市场,那才叫不合情理。
02
最近奉贤在某央媒做了一则自我营销,设置的议题“全国面膜有四分之一产自奉贤”还一度冲上微博的本地热搜话题。
然而话题之下的评论却莫衷一是。有人说以奉贤今时今日的业界地位,四分之一不算什么;也有人说,整个上海的面膜产量都干不过广州的零头,四分之一岂不鬼扯。
根据某大型电商平台数据,我们做了一份不完全统计,从中可窥见一些端倪:
化妆品|广州、上海、湖州……谁会是中国化妆品界新庄主?
文章插图
【 化妆品|广州、上海、湖州……谁会是中国化妆品界新庄主?】杜晨薇 制图
在销量前50位的片状面膜里,产自上海奉贤区的面膜销量,约占总销量的36%,几乎和产自广州白云区的销售规模相当。说明“四分之一”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甚至还有些保守。
不过,结合从奉贤一些领导干部处听来的说法,我们认为这个“四分之一”前,还应加一个定语,即中高端、非微商类面膜里的“四分之一”。
毕竟,参照系里一旦加入那些价格极低廉、产量极高,专门面向四五线城镇、动不动论箱卖的微商产品,其他所有面膜,恐怕也都只能算零头。
上海要做到“四分之一”,并不容易。化妆品行业有其独特的规则、玩法和产业链,光有制造业的经验和技术,远远不够。换句话说,上海造得了汽车,却不一定能造一支好口红。产业有分工,却无高下,认为擅长高端制造的上海,进入化妆品领域就是“降维攻击”,根本上也是一种戴着有色眼镜的误读。
但上海的确很愿意造好这支口红。早在2017年,上海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美丽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东方美谷作为上海大健康产业核心承载区先行先试。
同年,奉贤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总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的称号。连业内最为权威的中国香精香料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检测中心等机构也在那前后悄然落地。
上海还集中力量打造了一个“美博会”体系以外的“东方美谷大会”。广州美博会创办于1989年,比上海美博会早了10年,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甚。一家广州的化妆品企业直言不讳,“上海太远了,南方企业都不大愿意去”。有两年因为两家美博会展位被绑定,他勉为其难地在上海租了9平方米的展台,草草了事。而租在广州美博会的展台,则足足有54平方米。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