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差点「死」在9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 三 )


(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
奥运会乒乓的初亮相 , 以败局收场 。
而此后7年的国际赛事里 , 男子单打就再也没拿过冠军 。
40届世乒赛 , 男队所有项目的冠军都失去了 。
41届 , 女队丢了30年来唯一一次团体冠军;
男子团体甚至跌到了第七名 。
一系列打击 , 将曾位于世界顶端的中国乒乓球 , 狠狠拉下了神坛 。
当时新加坡的媒体 , 甚至这样形容中国乒乓球:
“盛极必衰” 。
(第40届世乒赛 , 瑞典队成了大赢家)
如果失利一次是偶然;
那这一系列的失败 , 让人不得不反思 , 也不得不接受中国乒乓球已经走入低谷的事实 。
但又是什么原因 , 造成的这一切呢?
06
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 。
首先 , 欧洲乒坛新势力崛起 。
熟悉乒乓球的人 , 一定都听过这个名字:
瓦尔德内尔 。
乒乓球|差点「死」在9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
文章图片
这位瑞典名将 , 是中国人的老对手和老朋友 。
他也是世界第一个乒乓球大满贯得主 , 曾对抗过中国六代乒乓球人 。
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 , 他还拖着有些发福的身材 , 以39岁的年龄 , 淘汰了时年24岁的马琳 。
乒乓球|差点「死」在9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
文章图片
中国队失利的时候 , 也正是欧洲队伍兴起的时候 。
瓦尔德内尔带领的瑞典乒乓球队 , 开始以其独创的打法 , 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
而那时 , 中国队的技术 , 十几年不变 , 早已没了优势 , 甚至是落后了 。
其实 , 中国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
早在1971年 , 就有人提出过乒乓球应该培养新人、新打法 。
只不过当时 , 中国队如日中天 , 种种成绩面前 , 没人重视技术上的问题 。
18年不曾改变的打法 , 直到1989年被打败后 , 才看清了现实 。
不过 , 技术危机 ,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07
自乒乓球进入奥运会以来 , 极大刺激了各国运动员 。
一时间新人辈出 , 水平也日新月异 。
每个人都很拼 , 使得中国选手想赢怕输 , 心理压力大 。
乒乓球|差点「死」在9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
文章图片
此外 , 还有一个特殊问题 , 那就是“海外兵团” 。
中国乒乓球人才众多 , 竞争异常激烈 。
为了有机会站在国际舞台上 , 很多球员 , 包括以往的世界冠军 , 选择了远走他乡 , 代表别的国家参加比赛 。
国家培养的运动员 , 最终成为了对手 , 不免让人唏嘘 。
乒乓球|差点「死」在9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
文章图片
(这次奥运会上58岁的乒乓球员倪夏莲 , 就是最早一批“海外兵团”之一 。)
不过比这更扎心的 , 是海外和国内球员 , 天差地别的待遇 。
曾经36届、37届世乒赛的冠军郭跃华 , 被邀请去德国俱乐部打球 , 年薪十几万马克;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