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身心灵|《武林揭秘》第十一章 神拳双蔡(下)( 二 )


这使得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 , 中国武术出现了第一波复兴 。 传统武术的技术、理论、用法的整理、教学工作和训练、比赛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 。
1958年 , 全国武术运动会在北京什刹海体育场举行 , 27岁的上海武术队队员蔡鸿祥以一招“大鹏展翅”荣获拳术冠军 。 蔡鸿祥独有的这一经典动作 , 被摄影记者捕捉到 , 照片刊登在了同年的《新体育》杂志封面上 。 在1956年和1957年的连续两届武术表演大会上 , 蔡鸿祥均获优秀奖 。 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上 , 他获得了长拳亚军、表演项目一等奖 。
蔡鸿祥(1931—2015) , 上海市川沙县人 。 他自幼酷爱武术 , 6岁起拜蔡桂勤为师 , 终年苦练武功 , 擅长华拳 , 同时也精通太极、螳螂、八卦等拳械 。 历任上海市青少年体校、体育宫、武术散手运动队教练及总教练 , 上海市武术馆副馆长 , 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 市武术队技术顾问和老年武术团团长 。 他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武术八段 , 曾经多次获上海市武术优秀教练员、裁判员及先进工作者称号 。
但是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 1966年后 , 中国武术的发展陷入了停滞 。 上海的褚桂亭等老武术家被打成“拳霸” , 不许教拳 。 武协也被打倒 , 各地的武术组织纷纷陷入瘫痪 。 街头流氓横行 , 到处都是打架斗殴、文攻武卫 , 社会一片混乱 。 但是 , 武术界却被要求不许向社会公开教授散手和拳法 。

等到了1978年后 , 中国武术界和各地武术组织恢复活动 , 却发现 , 能打的老一代武术家要么已作古、要么行将就木 。 同时 , 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
打开国门后 , 中国的武术界猛然发现 , 我们与国际格斗搏击界的差距已经落后了整整十年 , 落后了一个时代 。
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格斗技法、武术理论都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 。 在一次北京地区组织的传统武术与现代拳击的试验对抗中 , 传统武术中除了通背拳等几种远距离攻击性拳种能抗住几下现代搏击的攻击外 , 其他拳种纷纷败北 。
蔡龙云老师在八十年代初与日本空手道界有过交流 , 多年后他曾对一位年轻的上海武术爱好者说:“日本空手道中保留了传统套路、传统训练等老的内容 , 又吸收了拳击格斗等西洋拳的打法和技术 , 逐渐脱胎为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现代武术种类 。 ”武术界的有识之士如蔡云龙和蔡鸿翔老师等一批老武术家认为 , 要正视传统武术落后、保守、闭塞、不开放的缺陷 , 放眼未来 , 以传统武术拳种中的散手格斗技术为基础 , 合理吸收拳击、摔跤、现代搏击中的训练方法和优势 , 加以吸收演化 , 进而去掉各种无用的花招和套路 , 再将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技术的打法、用法恢复出来 , 创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模式——散打 。
1979年 , 国家体委将传统散手技术纳入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范畴 。 1979和1980年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 , 举行了散手试验性表演 。 1981年 , 全国第一次散手对抗赛在沈阳举行 。 1982年第一部《散手竞赛规则》审定问世 , 同年举行了全国散手邀请赛 。
20世纪80年代初 , 新型的中国武术散手运动崛起 , 蔡鸿祥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对散手运动进行试验的号召 , 勇于开拓 , 组织散手探索训练 , 自创擒拿格斗术 , 为我国散手运动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83~1987年 , 他20多次担任全国、公安特警和国际武术及散手、太极拳推手比赛总裁判长 , 任武术散手国家级裁判考核委员会主考 。 蔡龙云老师和蔡鸿祥老师等武术前辈以传统武术的“不接手”打法 , 重新制定比赛和格斗规则 , 并培养出大量散打优秀人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