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流浪的大姨

流浪的大姨
罗安圣
一改历年来下乡进村入户体验农家端午习俗的惯例 , 今年端午得早些去平毫陪大姨过节 。
|【散文】流浪的大姨
本文图片

大姨是外婆的长女 , 有三个妹妹两个弟弟 。 弟妹们都长得高大 , 唯大姨矮小 , 如今佝偻着身体 , 更小了 。 大姨长寿 , 今年已95岁了 , 两耳失聪 , 但思维清晰 , 面目少皱 , 一身干干净净 , 清清爽爽 , 全然不似一般九五老太模样 。
在诸弟妹里 , 大姨与母亲的关系最近 , 也许是同处一寨的缘故吧 , 姊妹俩总有说不完的话 。 母亲性刚 , 眼里揉不得沙子;大姨性柔 , 凡事从宽处想 , 从远处看 , 心宽得像栗木坳上的天空 。 当年 , 大姨连生五女 , 备受丈夫欺凌时 , 只有母亲敢站起来护住大姨 , 一跺脚怒怼大姨父:只要你再拿我姐不当人看 , 我就敢跟你拼了!吓得大姨拉住母亲连声哀求:成婆 , 千万别这样啊!从此 , 母亲宣布不认这个姐夫 。 直到竟成、东成两个表弟相继出生 , 大姨总算在家里找回了地位为止 。
大姨父是家乡的大才 , 旧学功底深厚 , 一手上好的毛笔字在四乡八寨无人能出其右 。 “竟成”出自“有志者 , 事竟成” , “东成”则取于“东成西就” , 将字辈浑然天成地嵌进有文化内涵的成语里 , 实在是大手笔 。
竟成成为栗木苗寨第一个大学生 。 大姨不知道读大学是什么 , 只听人说大学毕业后不再回家了 。 于是向大姨父发难:你成天逼竟成读书 , 崽都读丢了 , 哼!东成可不能由你了 , 得给我留一个守屋!弄得大姨父哭笑不得 , 只骂一声:头发长 , 见识短 。 大姨觉得没趣 , 便翻过山坳来向母亲诉说 , 母亲十分无语 , 正为我的落榜而伤心呢 。
有大姨父在 , 没有大姨说话的分 。 几年后 , 东成还是上了大学 , 且比哥哥去得更远——东北 。 这回大姨可真的是抢天号地的哭着送东成上学的:呜呜——读什么书啊 , 把崽都读没了 , 叫我怎么办哟!东成高高兴兴上大学了 , 大姨的流浪生活却开始了 。

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 , 大姨父自信心真正爆棚了 , 竟然将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六排五间二层木楼当旧房架贱卖了 , 任凭谁劝都没用 。 在老屋基边搭个木棚 , 在大姨爹眼里 , 这简易木棚也比别人家的大瓦房高大上 。 东成毕业后果然留在北方发展 , 两老口随竟成去了州府凯里 , 木棚没人经管 , 经不住风雨摧残 , 干脆拆了 。 从此 , 大姨真的无家可归了 。
【|【散文】流浪的大姨】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 一生谦让与人为善的大姨与媳妇相处得很好 。 媳妇可不是女儿 , 岂可任由你这糟老头子颐指气使?年逾七旬的大姨父再也待不下去了 , 决定独自回老家自谋生活 。 可老家连木棚都没了 , 大姨父终于为自己当初不假思索的鲁莽行为付出了代价 。 第二年初夏 , 一生倔强自负的乡间才子倒在上坡插秧的路上 , 走完了他七十三岁的人生 。
八十岁的大姨随竟成去了省城贵阳 , 离她的栗木坳更远了 。 几年后 , 一场变故突如其来 , 竟成去了远方 , 大姨只好随东成漂流到了离家更远的城市——山东济南 。
2008年冬天那场百年未遇的凝冻中 , 母亲撒手西归 , 终于不用担心儿孙们“逼”她离开一生难舍的栗木坳去外面“享福”了 。 母亲自己没有遗憾 , 她挂念的是亲亲的大姐还漂在遥远、寒冷的北方 。 母亲走了 , 我嘱咐东成不要让大姨知悉 。
多年后 , 我给东成寄去两本《母亲的栗木坳》 。 东成含泪看完了首篇《走不出栗木坳的母亲》 , 又一句句给大姨翻译成苗语 , 大姨才知道她最亲爱的二妹早已先她去了天国 , 放声长哭不已 。 东成像犯了大错的孩子 , 不知所措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