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新媒体|柴胡怎么用?看看国医大师的不传之秘( 二 )


退热降温论
张教授认为 , 柴胡在宣散热邪方面有独特功用 。
其解表发汗效用缓和 , 既无伤阴也无亡阳之弊 , 降温效果缓慢而持久 ,
可与青蒿、葛根、黄芩、石膏等配伍 , 乃退热降温的一味良药 。
使用时不以往来寒热为唯一标准凡春、夏、秋三季外感风、热时邪 , 症见头痛、发热、无汗者均可应用 。 饮后喝热粥一碗、温覆 , 疗效更好 。
张教授曾以柴胡为主药创制降温退热饮 ,
药物组成:
北柴胡25g、清半夏10g、
青蒿30g、浮萍15g ,
用于清少阳之邪、化内外之热 , 降温退热之效显著 。
柴胡选药论
关于柴胡用药争论较多 , 在《药典》中规定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干燥根 。
张教授认为 , 北柴胡副作用少 , 优于南柴胡 。
并且北柴胡药效与《伤寒论》所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外开皮毛、汗出而解的论述一致 ,
其疏肝解郁、宣散外邪、降温退热 , 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头痛的功效显著 。
因此 , 张教授通过大量临证运用 , 主张入药均以北柴胡为正品 , 并提倡推行此标准 。
柴胡在经方中的应用
小柴胡汤中柴胡应用
小柴胡汤记载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 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或胸中烦而不呕 , 或渴 , 或腹中痛 , 或胁下痞鞕 ,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
或不渴、身有微热 , 或欬者 , 小柴胡汤主之 。
张教授承前贤之论 , 结合己身临证经验 , 指出运用小柴胡汤要注意三点 。
01
小柴胡汤并非少阳病专方 , 其使用依据重在“胸胁苦满、往来寒热” ,
六经病发生类似情况均能应用 , 切勿拘泥于少阳之病 。
02
方中以柴胡、黄芩为君臣之药 , 柴胡升阳散火、解表里少阳之邪 , 宣发郁热;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 , 除心、肝、肺、胃之热邪 。
二味相伍有多项作用 , 既可清化热邪 , 又能疏肝解郁 , 还可治疗外感热性病 。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 。
配伍所用剂量不同 , 可以治疗不同的病症 。

例如:
清化热邪:北柴胡10~15g、黄芩15~25g;
开表透汗:北柴胡15~25g、黄芩10~15g;
退高热:北柴胡25~40g、黄芩20~25g 。
03
小柴胡汤可以通过化裁适用于多种病症 。
外感高热持续不降:加青蒿20~30g、板蓝根20~30g、重楼10~15g;
脂肪肝、慢性肝炎出现肝功能受损:加当归10g、枸杞子30g、豨莶草30g、灵芝30g、龙胆15g;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症见腹痛、高热:加桃仁10g、红花10g , 并针刺期门穴;
肝气横逆出现烦躁、易怒、呃逆、背胀、噫气频发:加赭石30g、旋覆花15g 。
四逆散中柴胡应用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少阴病 , 四逆 , 其人或欬或悸 ,
或小便不利 , 或腹中痛 , 或泄利下重者 , 四逆散主之 。
张教授 , 四逆散虽仅有四味 , 但升、降、出、入兼备 ,
在疏利肝胆、开郁行滞方面的功效比小柴胡汤更胜一筹 。
张教授善以柴胡、白芍治疗多种疾病 。
胆胀肝胆湿热证:北柴胡15g、白芍15g ,
加茵陈蒿10g、枳壳10g、郁金15g、黄芩10g、香附10g、大黄3g、鸡骨草15g;
黄疸湿热证:北柴胡15g、白芍15g ,
加茵陈蒿20g、田基黄30g、栀子10g、蒲公英20g、垂盆草20g、大黄2g、升麻10g 。
张教授强调 , 柴胡、白芍两药配伍 , 一般用量相同 ,
若取其宣散、升发、行气、清泄、利滞之效 , 以柴胡为主 , 超过白芍1/3用量;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