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写的是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他写下沈从文生活的点滴:他爱用的词是“耐烦”,他不大用稿纸写作,他喜欢搜集器物,尤其是那些被人丢弃的器物,比如“漆盒” 。他穿衣服不讲究,喜欢吃“慈姑”和“猪头肉”……汪曾祺谈天般记下沈从文的日常生活,形象而鲜活,他也写到沈从文的丧事,“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 。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笔触节制而细微,结尾尤其令人难忘:“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 。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 。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
王安忆的《比邻而居》写的是邻居 。她对邻居生活的理解来自于味道——葱油味花椒大料、草药气息、鸡汤羊肉汤韭菜辣香、咖啡味道以及艾草的熏烟……作家从味道感知邻人的日常,那不只是他们的生活味道,也是我们的 。李修文的《长安陌上无穷树》里则写了两个萍水相逢之人的别离,生离与死别都在医院病房的方寸空间里,那位背不出诗句的白血病孩子,那位离大限之期不远的老师,在不断诵读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千年以来的人与人之间贴心贴肉的情谊 。
这是有情之人写下的有情之文 。写下身边人生活和身边人的日常性,写下人本身的朴素和自然,也写下人本身的有趣和烟火气 。因为来自本心,因为来自体悟,更因为真情实意,这些作品一经发表便长久引发人共情 。
如果这个人让你念念不忘,为什么不写下来呢?如果你对此人此事此物完全无感,完全不动情,为什么要写呢?只有对他人有深情的人,才会真切记下所交往的点滴 。对于写作者而言,写下某个人、某件事时,也在交付给读者他的情感 。真正的好散文是一种神奇的联接,它最终使我们和亲人,使我们和萍水相逢的人,形成坚固的情感共同体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人生有所思》实拍图
03
这是大数据时代 。如果我们在电脑里搜索过“牙齿”,那么一连数天,我们的电脑便会自动送来无数关于牙齿和牙齿美容的广告 。大数据在想方设法让我们活得舒服,无须我们挑选和思考 。无论是否愿意,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成为被精准投喂的目标人群 。在大学课堂里,我常跟年轻一代讨论的问题是,都说“爽文”最受欢迎,那么“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感受吗,被“爽”到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终极追求吗?而如果“爽”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我们也不想成为被精准投喂的人群,我们又该怎样挣脱?
选择用鲁迅的《〈呐喊〉自序》做“有思”部分第一篇,当然首先是因为鲁迅是新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家,同时也因为这篇《〈呐喊〉自序》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那位出入于质铺和药店的少年,渴望的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在日本课堂的幻灯片里,他看到围观的人群,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的思考痛切、清醒,让人多次想到今年年初热映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正是从一百年前开始,一个民族发出了最强有力的“呐喊” 。
茅盾的《谈月亮》写于一九三四年中秋后,对于人们以为月亮所带来的柔情,作为革命者的作家却另有思考:“也许我们中国古来文人发挥的月亮‘文化’,并不是全然主观的;月亮确是那么一个会迷人会麻醉人的家伙 。”《镀金的学说》中,萧红写的是伯伯,在她童年时,“他说起话有洪亮的声音,并且他什么时候讲话总关于正理,至少那时候我觉得他的话是严肃的,有条理的,千真万对的 。”但是,越成长,越怀疑伯伯的话,因为一讲到“我”上学的事,“伯父微笑了:‘不用上学,家里请个老先生念念书就够了!哈尔滨的女学生们太荒唐 。’”伯父逐渐变成“严凉的石块”,甚至对于与他谈过恋爱的女人也很无情……什么是“镀金的学说”,作品里没有明确说,但却是可以被感知的,“镀金的学说”是陈旧思想,也是毫无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思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自制实蛋的家常做法 如何制作实蛋
- 油菜香菇包子的做法 香菇油菜包的制作方法
- 焦作十大特产 焦作特产有哪些
- 女友|一位外卖小哥工作间隙跟女友见面,两人当街秀恩爱,路人羡慕不已
- 左旋肉碱的功效与作用
- 用淘米水洗脸的作用和坏处 用淘米水洗脸的方法
- 椒盐蘑菇的做法窍门
- 雨男/雨女是什么梗
- 刘壮实是什么梗
- 50岁后,女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