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时代,何处觅知音?


网络社交时代,何处觅知音?
文章图片
网络社交时代,何处觅知音?
文章图片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5期
网络社交时代,何处觅知音?】旧友新知:夜萤西窗 , 知与谁同?
策划统筹/本刊采访人员韩冬伊
我不敢轻易整理微信好友列表 。
故友新知漫漶满屏 , 像旧药铺的鳞屉 , 一屉一锁 , 各具境地 , 各备温凉 。
“密友”的标签底下 , 也总是槛廊咯吱 。 同挤琴房的伙伴相遥万里 , 挥斥夜谈的老友忙着颠簸浮世 , 隔壁宿舍阳台上的体己话也只余了寒暄 。 我们聚首 , 我们挥别 , 我们说莫愁前路无知己 。 生活最擅喜新厌旧 。
也有人留驻 。 说没头没绪的话 , 永远不需要上下文 , 互做流云里的敬亭山 。
心理学研究显示 , 友谊是一组同心圆——首层1.5人 , 恋人或“友达”以上;次层5人 , 是密友;再外层15个 , 玩闹倾诉的伙伴;再次还有50个普通朋友、150个点头之交……规模稳定 , 成员流溢 。
你有多久没有交到新朋友?自毕业、自结婚 , 或在而立之后?旧友相念 , 又有多久没力气跨过熙攘都市的半径?网络社群时代 , 愈发高朋满座或行迹伶仃?
或是沧海月明 , 唯梦闲人不梦君 。
谁来拯救你 , 我的朋友圈?
@文/章程
前几天 , 我还在想:这三年来 , 倘若自己身上有一些堪称好的转变 , 大多因为重拾了豆瓣 。 譬如活得更自由 , 对生活更有底气了一些 , 会表达情绪而不再胆怯和谨小慎微 , 能真正去追求内心喜爱的事物并不再介意他人目光 。
为什么会有这感慨呢?
其实是因为现实中的自己 , 是个很难被“理解”的人 , 并不是说我清高不合众 , 我能正常地戴上社会性的“面具”和人交流 , 开玩笑 。 但很多时候 , 仔细想想:在这些过程中 , 自己并不开心 , 而且也对身边大部分人谈论的话题没有多大兴趣 。
去年 , 有次我在先锋书店看书时 , 偶然间听到背后两个人的聊天 。 类似聊天 , 听过太多 。 谈论的东西无非又是考研 , 又是考公务员 , 又是互联网大厂 , 又是体制内如何 , 又是年薪二十多万元够不上收入中等水平 , 又是还房贷 , 又是公积金 , 又是信息很重要 , 又是身边人出国回来也不过如此 , 又是早知在大一就要充实自己 , 又是不满自己的决定但又为现状辩解 , 又是看似自我批评向他人寻求建议实则是希冀他人能肯定自己的选择……大家都说着被广大新媒体灌输的各类新词 , 听着就累 , 没意思 , 但这的确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图景 。
我身边的伙伴们 , 谈论的无非也是这些东西 。 消费社会深谙人的欲望和恐惧 , 不断制造出相似的焦虑 。 互联网的到来 , 并不能改变这个生态 , 有时甚至是加剧了焦虑 , 网上的各种社群、小组 ,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 , 大家的抑郁和焦虑如此相通 。
网络社交时代 , 噪音中寻觅知音
不过网络社群时代 , 也能让很多不同的声音 , 都能被听到 。 当你剔除掉这个时代巨大的背景噪声 , 你会听到很多个角落发出的尽管微弱却美妙的声音 。 当然 , 有时候这和你内心的能量、包容度 , 以及幸运与否 , 都有关系 。 当今的俞伯牙可能找到自己的钟子期 , 也可能那琴声就被淹没在杂音里 , 再难寻觅 。
网络社交时代,何处觅知音?
文章图片
在生活中 , 如果我说自己喜欢看塔可夫斯基、费里尼或伯格曼等导演的电影 , 这多少会显得不合时宜 , 甚至可能被嘲讽 。 但是在豆瓣上 , 我发现同好者众多 。 通过他们 , 我知道了中国电影资料馆 , 不同于放映热门大片的影院 , 它更像是小众的“艺术院线” , 很多有年代且很难找到的影片 , 都能在这里看到 。 比如 , 今年六月 , 它就放映了不少“松竹新浪潮”的影片 。 在网上 , 大家还建立了“文慧园路三号”这个小组 , 来进行转票 , 或讨论观影印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