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四 )


三是修建平战结合住房,改善居住条件 。连队自1974年以来,共建造平战结合住房6栋,使大部分原住坑道、碉堡人员搬出了坑道工事,极大地改善了原来的居住环境 。(平战结合住房指:战时能防护,平时能居住 。以岩石体为地基,石混为材料构筑正面厚度不少于100公分的混合墙体,以木板、钢筋为龙骨,用高标号水泥浇灌厚度不少于30公分屋顶,屋顶之上沙石加厚不低于20公分建造的房屋)
四是修篮球场,建设营区家园 。我们选择相对较平缓、施工难度较小的乱石坳地方,采取砌坎填凹的方法, 修建篮球场 。连队召开了军人动员大会, 各班(排) 群情激奋 。任务落实到各排, 各排又划分到各班,一场群策群力,建设营区家园的活动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
战士们的吃苦性特别强,有的战士还冒雨施工, 难以制止 。我们担心战士感冒, 怕战士患高原肺水肿,因而采取命令方式,他们才停工 。有时两人抬石头的, 1人反手背石头的, 人来人往, 要干到十点钟才收工 。填凹坑以石头为主,又怕出事故 。在施工中, 1973年入伍的周宜绪、1971年入伍的李汝明(老红军的后代),他俩的双手都裂了口子, 鲜血直流, 不呻吟, 不退却, 仍然战斗在施工现场, 这样的人或亊不胜枚举 。在全连干战共同努力下, 我们平整出半块篮球场, 同时有了操场,一场两用 。
在团领导及机关大力支持帮助下, 今年上级给我连送来木料, 我们做起了篮球架、木马、乒乓球台, 修起了娱乐室;改变了过去“白天看石头, 晚上数星斗”的生活贫乏单调, 枯燥无味的局面 。使连队政治学习、生活、娱乐、歌声传遍山岗, 受到团党委通报表扬 。
这正是 :
生龙活虎越障碍,
焕然一新练兵场 。
風雪飞舞云雾绕,
雄心壮志守边防 。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文章图片
三排全体官兵在当年杨星火前辈视察三号阵地下方篮球场上的合影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文章图片
张振才(右一)与战友在边境线上雪地察痕(西藏军区采访人员摄)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文章图片
1971年157团2营4连驻守春丕峽谷巡逻时的照片(战旗报采访人员摄)
注:
1、1974年末,驻守乃堆拉的4连荣立集体三等功;4连二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张振才指导員也在本年度荣立三等功一次 。
2、现在的乃堆拉哨所已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青藏铁路通了,输油管线通了,柏油路通了,大棚蔬菜基地有了 。亚东山口的电有了,阵地上还修建了供水系统,修建了蓄水池 。曾经困扰官兵的住房、洗澡、用水、取暖、用电、如厕等“六难”都已解决 。上级还配发了电脑,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哨所值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然而,乃堆拉哨所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没有变,一年中长达半年的封山期没有变……在这里还有那一代代哨所官兵对军人守土有责的生动诠释,也不会变!
3、文中照片由张振才老师提供 。谢谢张振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
作者简介:
杨星火 四川省威远县人 。1925年生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 。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随十八军进藏 。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 。在西藏工作20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军旅诗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