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五 )


文章图片
“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 。”
因此周轶君住在了死亡之城——加沙 。
加沙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更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周轶君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幸运的是仅仅只是擦肩而过 。
她亲眼见过一座邮局被轰炸的全过程,那时她正在去邮局办事的路上,离目的地只有50米远,断壁残垣,尸体横飞;
她前一天待过的咖啡馆,在第二天的同一时间被人体炸弹炸毁,里面的人无一生还,而爆炸的核心点正是她坐过的位置;
她曾见过一群士兵追着一群少年,子弹从自己眼前飞过,射进了一个男孩的身体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离开;
她也曾在某次的空袭中一边数着自家窗外飞过了多少导弹,一边担忧导弹位置偏斜投到了自己头顶上;
“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不能放弃 。”周轶君仍旧是恐惧的、压抑的,但她还是没想过离开加沙 。
著名战地采访人员罗伯特·卡帕曾说:“我憎恨战争,所以要(用镜头和笔)揭露战争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图 | 周轶君
周轶君要在这里发出中国人的声音,她要让全世界看到战争的真相 。
没有采访人员的战地,是谣言纷纭的战地,是被历史掩埋的战地,是被那些霸权主义国家扭曲战争真相的战地 。
“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
他们渴望和平,所以他们穿梭于硝烟炮灰之中,行走在枪林弹雨之间 。
只为给那些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描绘战争的残酷,从而更珍视当下,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
没人比战地采访人员更热爱生命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跌跌撞撞,生死起伏,周轶君完成了与加沙的两年之约 。
回到国内,迎接自己的是没有战争的和平,是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 。
“玻璃窗上的震颤、爆炸的轰鸣、绝望的呼喊、刺鼻的血腥......窗外阳光灿烂,人群熙攘,那一切恍如隔世 。”周轶君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
这是周轶君的经历,也是所有战地采访人员的经历 。
战场之上,子弹无情,人命如蝼蚁,每一个选择去战场上的采访人员都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准备 。
幸运的有,像周轶君一样活着回来;
不幸的有,在炮弹之下,命丧他国 。
周轶君回来了,就会有人再次从中国出发,去以色列,去巴勒斯坦,去那战火连天的地狱之城 。
战争一天不停,战地采访人员就会永远驻守在前线 。
有统计显示:“在人类近两千年历史中,彻底没有战争和冲突的时间只有58天 。”
当阿富汗和塔利班的纷争再次拉开帷幕,又一批战地采访人员冲在了最前线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那里有街头难民拥挤推搡,人命如草芥;
有孩童流离失所,家庭七零八落;
有战火硝烟漫天,哭喊惨叫一片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