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二 )


文章图片
图/《小舍得》剧照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报仇心理
当年学习成绩不好的父母,可能会利用孩子来报当年的失败之痛 。那当年学习成绩好的父母呢,他们是否也会出现这种异常或者病态的重视吗?
当年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成为父母后也会很重视孩子的学习 。但其中一部分曾经当年得到好成绩的父母并不是真心热爱学习,而是压抑了内心对学习的厌恶;他们当年可能只不过是像机器人一样的学习,而碰巧取得了好成绩 。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把自己对学习的厌恶投射给孩子,让孩子来代替自己厌恶学习 。所以从结果上来看,这样的父母对学习强调得越厉害,孩子的学习成绩越糟糕 。报仇这个词儿可能有点重--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家长对自身童年学习不好的缺憾的补偿心理 。
很多父母,对为人父母是怎样的,是有自己幻想的一个范本的 。为人父母的范本,往往来自与自己是怎样被养育的 。有些父母怀有强烈的信念:我不想像父母养育我一样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结果,他们的孩子却承受着和他一样强度的痛苦 。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图/《小欢喜》剧照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掩盖敌意
有很多父母实际上对孩子有潜在的敌意,他们通过强调学习来对孩子施虐 。“如果我用别的方法对你不好的话,我自己会内疚,道德上说不过去,但是我向你强调学习重要,这个说的过去 。”所以对学习的强调是掩盖对孩子施虐的一个手段 。这是一种内心的病态反馈,然后施加到孩子身上去 。这种父母通过指出孩子应该学习的真理,来树立家长的威信 。
所以我们在生活里经常看到以下一幕:当孩子在非学习方面取得成绩而表现非常愉快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高兴了,就问:你作业做了没?!这是非常常见的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对话 。我们会发现,如果父母亲有分离焦虑的话,他们是见不得孩子快乐的,因为孩子的快乐会让他们产生“自己被抛弃了”的感觉 。
所以这些父母内心需要对孩子施虐,就是要让你不高兴 。庄子说:“泉枯,鱼相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而有分离焦虑创伤的父母亲,他们不能够忍受孩子变得更好后远走高飞,无法接受“相忘于江湖” 。他们宁可制造孩子的问题,然后跟孩子相濡以沫,继续在家庭里共生下去 。
父母对孩子有潜在敌意,这个说法也许很多家长不太能接受 。我是爱我的孩子啊,我怎么可能恨我的孩子呢?没错,从意识的层面上来说,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爸爸好妈妈,但实际在潜意识里面,很多人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父母的角色,没有办法做到完全接纳和包容孩子 。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图/Pinterest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潜意识动力: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让孩子的学习不好
精神分析的看法会认为,如果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那我们就可以去怀疑父母潜意识里面是否有暗示性的让孩子“不得不学习不好”的动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