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四 )


一个例子:有一个男孩,他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对他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视,除了学习之外几乎不允许他做任何事情 。这导致长大之后他没办法真诚的跟女孩交往,因为他根本没有跟异性相处的经验 。后来他在街上看到一个同龄的男孩牵着一个漂亮的女孩的手的时候,他就怒发冲冠了,然后回家去就把他爸爸妈妈骂了一顿;甚至威胁他们说,我要把你们杀死!
这是典型的个案: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中间有一些能力被压制了,而有些能力被过度地、急性地发展,那这样的人其实真正成年后只会承受着情感过度压抑后爆发的风险,而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对亲人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因素 。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图/《小舍得》剧照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宁愿欠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看到孩子卑微的成年”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在童年牺牲学习之外的其他生活领域和发展机会是“值得”的,因为快乐可以以后“补”,但是错过了学习的时段,这个机会就“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思维方式就类似于“宁愿欠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看到孩子卑微的成年” 。其实,快乐的童年与卑微的成年并无必然的联系,但童年的压抑与捆绑是一生无法抹去的阴霾 。即便成年后成绩优秀、事业腾飞,对于童年不快乐的人而言,一生都很难真正快乐起来 。
当我们赋予学习以过高价值的时候,我们就降低了生命本身的价值 。在这时活着本身就是为了学习,而不是学习以让我们活得更好 。当我们本末倒置,把学习看得高于生命本身时,就极大地压抑了孩子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提升了孩子自杀的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度投入学习后,有的孩子就想把自己毁灭掉了 。
况且,导致成年卑微的往往不是快乐的童年,而是偏安一隅的懒惰和胸无大志的逼仄 。父母长期的包办更易使孩子丧失变得“不卑微”的能力,被安排好的人生总归是不幸的 。退一万步讲,即使成年后有了体面高薪的工作,也并不能证明“不卑微” 。内心世界上的“阿斗”,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加卑微 。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亲子关系|鸡娃的背后:中国家长的典型防御机制
文章图片
转移冲突:孩子成为家庭的拯救者
有的父母想转移夫妻之间的冲突,或者是转移婆媳之间的冲突;他们有太多的痛苦没办法解决,于是他们把冲突转向孩子,每一次当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被学习折磨的时候,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 。这话听起来有点恶毒,但是很遗憾:置换和拯救的心理机制,是临床上经常看到的真实 。
当孩子觉察到家庭气氛中弥漫着随时会崩塌决裂的张力,就感到只能献身出来:”我成为了让父母最担心最聚焦的人,那他们就不会因为其他事情吵架了 。这个家就保住了!“
因为“爱受困” 所以“爱入歧途”
根据成人依恋研究学者Mary Main的研究,依恋模型里面有一种分类是未解决型 。父母曾给婴儿带来淹没性的痛苦,而且没有给婴儿提供任何安全情境,以供婴儿应对调谐这种痛苦 。这种灾难性的破裂体验是经常发生的,却从没被修复 。这种体验让这些婴儿在自我、他人以及二者的关系方面,形成了多重的、无法连贯一致的模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