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芝心理|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受益者是谁?


芝芝心理|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受益者是谁?
文章图片
芝芝心理|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受益者是谁?
文章图片
芝芝心理|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受益者是谁?
文章图片
芝芝心理|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受益者是谁?
文章图片
芝芝心理|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受益者是谁?

前两天 , 国家出台了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新举措 , 规定所有网游公司只可以在周末和节假日每晚向未成年人开放1个小时 。
这么一看 , 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是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了 。 于是有网友质疑了 , 这样的规定是不是过于严格了?会不会他们成年或者考上大学以后 , 就报复性地疯狂地打游戏呢?
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 但不会很多 。
首先 , 我们要有一个共识 , 合理地适度地玩游戏是没有问题的 。 所以国家规定了学生们每周可以玩几个小时 , 这是在适度的范围内的 。 虽然会因为个体差异 , 每个人情况会有点不同 , 但是如果游戏过量了 , 发展到了沉迷 , 就可能会损伤未成年的大脑 。
我们先来看看游戏是怎么黏住未成年 , 让游戏过量的 。
未成年人在现实中暂时还没有能力征服别人 , 但是可以在游戏世界里进行虚拟的自我实现 , 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 这类未成年人很有可能 , 学习不够好 , 在学习方面受挫了以后 , 就会在游戏里寻找补偿和安慰 。 当然也可能会有学霸 , 不过学霸毕竟是极少数 , 不能拿幸存者偏差来代表整体 。 实际上学生们自己可能也知道 , 在游戏里花的时间越多 , 成绩就越容易不好 。 可又抵挡不住游戏的勾引 。
这里又涉及到了游戏的成瘾性 , 赢了会产生快感 , 分泌多巴胺(快乐激素) , 输了会想要扳回来 , 让大脑再次感受多巴胺带给自己的快乐 。 再加上升级、排位赛这种目标机制 , 更是成倍地加强了快感的效果 , 给人更多的即时满足 , 这对还没发育完全的大脑是有伤害的 。 如果大脑对即时满足成瘾 , 人就容易变得贪图享乐 , 碰到需要付出努力和忍耐的事情 , 比如长时间学习 , 就无法坚持下去 。 而习惯于即时满足的孩子 , 他们的思维方式认为 , 任何事情马上顺应他们的要求是常态 , 所以只要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 , 他们就会大发脾气 。 现在熊孩子那么多 , 也是被随时满足他们的这类家长给惯的 。
接着 , 最重要的一点 , 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一点 , 沉迷游戏是奶头乐理论(tittytainment)的其中一步 。 这个理论是当年一个波兰犹太裔的美国人提出的 , 大致讲的是 , 让80%的平庸阶层浪费大量的时间 , 沉迷于电子产品、游戏、色情、娱乐八卦、短视频等 , 失去深刻思考的能力 。 用英文直白地说就是 , keep them simple and stupid.
悄悄地透露一下 , TX背后的大股东是南非M开头的集团 , 而这个集团背后的又是在美国的犹太人 。 了解政治和历史的朋友知道 , 犹太人是美国的爹 , 美国有70%的财富都掌握在犹太人(裔)手里 。 所以 , 两者联系一下 , 到底怎么回事 , 我不敢多说 , 你品 , 你细品 。
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 , 未成年人玩个游戏 , 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 所以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成年以后 , 再放开这条线 ,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上面这些伤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