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学:害怕被抛弃的你,背后很可能有一个“消失的母亲”
文/学乃身之宝
为什么有些人走进恋情后 , 特别敏感、不安 , 甚至委屈曲求全 , 爱得卑微、可怜?
其实 , 那是对被抛弃的恐慌 。
那么 , 这种恐惧感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案是 , 很可能和分离创伤有关 。
今天的文章 , 我们就来说说“分离创伤” 。
文章图片
1.分离创伤 , 给人带来巨大的焦虑、无助和恐惧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曾说:“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 , 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 , 指向分离 。”
也就是说 , 分离既是必需的 , 也是必然的 , 因为一个人的自我独立需要通过与重要抚育者(一般指妈妈)的心理分离来达成 。
但是 , 成长型分离或正常的分离 , 需要发生在孩子身心都准备好的情况下 。
比如 , 3岁的孩子要上幼儿园了 , 因为分离焦虑而哭闹 , 在妈妈的安抚和帮助下 , 孩子会慢慢适应这种分离 , 这样的分离 , 就是健康的 , 也是成长所需要的 。
但如果孩子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 , 被迫和妈妈分离 , 就会导致一系列身心不良的体验 。
就像3岁前的孩子 , 如果妈妈经常“消失” , 可能是出差 , 亦或是其他原因的离开 , 都可能让其体验到与妈妈分离而感到的巨大焦虑、无助和恐惧的感觉 , 而这就可能形成“分离创伤” 。
依恋理论认为 , 一个人婴儿期的“安全感”对其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
所以 , 这样的孩子成人后走进恋情 , 很容易有种被抛弃的恐惧感 。
文章图片
2.分离创伤的人 , 一生都在寻找理想“妈妈”
前面说了 , 分离创伤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焦虑和恐惧 , 那么这种创伤的严重程度是怎么来界定呢?
一般情况下 , 创伤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创伤的年龄段 。
越小的孩子受到的创伤会越大 , 因为孩子越小 , 依赖妈妈的程度越高 , 所以妈妈不要觉得孩子小 , 不记得事 , 就可以随意“消失” 。
二是离开妈妈之后 , 孩子可获得的依恋质量 。
也就是说 , 在没有妈妈的情况下 , 孩子将获得怎样的照顾 。
如果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等人可以及时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等需求 , 那么孩子就可以建立新的安全型依恋 , 否则孩子就很可能形成非安全型依恋 , 而且 , 还可能面临双重创伤:一方面“失去”妈妈的痛苦 , 另一方面是非安全型依恋 。
比如 , 孩子小的时候 , 父母离婚 , 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 , 但爷爷奶奶不喜欢ta , 这就会产生双重创伤 。
更为重要的是 ,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 一旦走进恋情 , 就会把自己对理想妈妈的渴望投射到伴侣身上 , 希望伴侣不离不弃 , 总是爱自己、疼自己 。
就像那些比较粘人的女生 , 她们对分离异常敏感 , 而这很可能和她们小时候的分离创伤有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 和领导关系越好,越不要有不尊重领导的行为,会被领导反感
- 《今生有你》40多岁被离职的老赵:他的话,揭开职场人的隐痛
- 怕啥来啥,原来其中蕴含这样心理学道理
- 好好生活的人,不会被辜负:5种习惯让你越过越好
- 62岁的杨丽萍被骂: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儿女,网友们吵得更凶了…
- 本文转自:广东政法春节前夕本该是收拾行装回家团聚的日子脚步却突然被病毒羁绊春运路上人潮与...|防疫路上,这些瞬间让人泪目!有一种力量,无人能
- 唯一被印在外国钞票上的中国人,凭自己的力量,拯救一个国家
- 英国首次曝光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引起巨大轰动!
- 7旬老人手绘人民币母版,我国9成假币出自他手!2014年被判刑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