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样设置奖励机制,分分钟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二 )


家长朋友们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些语言的鼓励 , 对于孩子做事情行为的鼓励 , 这是在让孩子建立一种胜任感、成就感 , 我们不要把胜任感、成就感等同于是终极任务完成后 , 给孩子大大的奖励 。
第三个建议是关注孩子在完成任务时是否有同伴 。 孩子如果在十岁以上 , 那么同伴对他的影响不管是好是快 , 都是非常大的 。 父母的说教远不及同伴的引导重要 。 同样的 , 如果孩子在完成大挑战时 , 有人能与他一起 , 哪怕这个人是在线上的 , 我相信 , 最终完成的效果也会很不错 。
现在有很多孩子在疫情期间 , 与朋友共同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 几个人组群打卡 , 每天在群里分享内容 , 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关联 。
以上就是针对根目录 , 何为激励原理包含的三个因素以及对应的三个建议 。
不要事事给孩子激励 ,
要把激励变成盲盒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两张图 , 可能会有些抽象 , 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真的很有价值 。
横坐标是个人技能 , 纵坐标是任务难度 , 这很有意思 。 如果你的任务难度太高 , 个人技能太低 , 那么这个时候就会非常焦虑 。 如果你的个人技能太高 , 难度很低 , 就会感觉特别无聊 。 若能找到一个难度适中的点 , 孩子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 慢慢地就会形成图上所显示的心流 。
父母这样设置奖励机制,分分钟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文章图片
那么接下来 , 关于引导孩子成长用激励的方式 , 我会给各位家长朋友和教育工作者一些更详细的建议以及误区的提醒 。
斯坦福教育学院院长把激励的手段分为了两大层次: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 在众多形式的激励当中 , 效果最强的是一级强化物 。 一级强化物是指人天生就能理解衣食住行 , 你也可以理解成为马斯洛需求模型最底部的生存需求 , 譬如 , 水、食物、关爱 。 但是 , 一级强化物不能当作奖励 。
父母这样设置奖励机制,分分钟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文章图片
比方说 , 如果孩子放学回来后没有立即完成作业 , 我们就和他说不能喝水 。 或者孩子不坚持去运动或者练琴 , 妈妈就不爱你 , 这样做是错误的 , 并不可以作为激励或者是谈条件的因素 。 这就是一级强化物 , 虽然很有效 , 尤其是在那种极端情况下 , 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手法确实是有效的 。
但如今我们的孩子身处和平年代 , 不需要去用这种极端手段去激励他做一件事情 , 所以我们一般不建议大家用这种方式 。 并且 , 我们也不能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那种印象 , 各位家长朋友可以仔细回想一下 , 有没有一种情景 , 本来是要鼓励孩子去持续做一件事情 , 譬如持续练琴、持续跑步等等 , 等同于你给孩子设定了一种机制 , 但这种机制机本身与你对孩子的爱关联太强了 。
如果说孩子本来的个性是比较内敛的 , 甚至还有点自卑 , 当他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时 , 或许是为了获得妈妈的爱 , 担心妈妈不爱他 。 这第一个提醒是我延展的 , 书里面没有这么写 。
尤其是多子女家庭 , 你会发现 , 孩子小时候可能会有这种倾向 。 同样的激励机制 , 我们也遵守了这个激励机制 , 满足了具备的三个条件 , 但你会发现 , 有两个孩子 , 他们会非常注重完成任务 , 获得奖励 。
但另外一个孩子 , 相对来说他的性格会比较内向一些 , 他担心 , 如果我没有哥哥或者弟弟做得好 , 妈妈会不会就不喜欢我了?所以说 , 孩子这时已经不再关注他能获得什么奖励 , 他关注的是 , 如果没有完成任务 , 他会失去什么东西?在这方面我也深有感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