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彪:故乡月明|中原作家
作者:范振彪
来源:家在鹰城(微信公众号)
文章图片
在故乡看月亮 , 总是那么亮 , 那么圆;望着它 , 总能牵出几缕思绪、几多往事 , 在心中编织成难忘的回忆 。
小时候的记忆 , 白天都归于小伙伴 , 我们一块上学 , 一块游戏 , 下地割草 , 下河抓鱼 , 一块摘生产队的生瓜梨枣 。 大人们要下地挣工分 , 工分管一家人的吃饭穿衣 。 生产队上工的钟一敲响 , 大人们就放下碗筷 , 放下孩子 , 肩扛农具去集合 , 然后按队长的吩咐各干其事 。 白天忙队里的活 , 自家的事只能放在下工之后做 , 更多的是放在晚上 , 只有晚上才有空闲 。
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 三夏大忙 , 社员们像打仗 , 抢收抢种 , 干了一天活 , 又累又乏 。 吃过晚饭 , 他们在月明地儿谈谈天 , 说说地 , 扯扯古 , 论论今 , 一说一笑 , 生活的苦就稀释了 。
到了冬天 , 颗粒归仓 , 种上小麦 , 进入冬闲 , 干惯了农活的庄稼人闲了下来 。 这时候 , 有人家要建房子了 , 要先把房屋地基垫起来 , 起码要高出地面二尺以上 , 如果是个坑洼 , 那还得更多的土才能填平 。 主家会找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 , 打声招呼 , 请生产队的劳力来帮忙 。 取土就在生产队的大田地 , 找一处地势较高的地块 , 征得队长的同意后就可以取了 。 吃过晚饭 , 大家拉上架子车 , 扛上铁锨就来了 。 按照分工 , 大田地里有一班人管起土装车 , 棒劳力负责拉车运土 , 家里还有几个人负责卸车摊平 。 冬天的月亮很大 , 很亮 , 照得田野里亮堂堂的 。 人们说抽着纸烟 , 笑着打趣着 , 空车一来 , 几个人包一辆 , 叽哩咣当装满 , 运土的拉上就走 。 大路上 , 来回车辆碰了面 , 喊一声“快点 , 别拖滑” , 引来一句笑骂 。 还有那年轻小伙 , 互不想让 , 拉着车子在路上赛跑 , 把车上的土抖撒下来 , 年长的人就喊“慢点慢点” 。 成群的小孩 , 也不睡觉 , 跟着大人在路上来回跑 。
文章图片
月亮西斜 , 过半夜了 , 主家交代一句 , 大伙跟着最后一辆车回来 。 洗把手 , 主家准备了一大锅的面条 , 面条擀的又宽又厚 , 再切一把葱花 , 用盐腌上 , 加点小磨香油 , 等面条滚熟了 , 往锅里一倒 , 用勺子一搅 , 嘿 , 别提多香了!大伙端着大碗的葱香面条 , 呼呼噜噜地喝 , 喝得满头是汗 , 浑身暖和 。 熬到最后的小孩也可以蹭一碗喝 。 那时候人实在 , 厚道 , 重人情 , 相互帮忙 , 管一碗面条就够了 , 从来不提半个钱字 。 家庭实在困难的 , 不管饭也行 , 谁家还能没有个事 , 再难的坎 , 相互帮衬一下就过去了 。
那时候侍弄庄稼只有农家肥 , 田地瘠薄 , 粮食产量低 。 为了能吃饱 , 生产队都会大面积种植红薯 , 红薯产量高 , 能吃大半年 。 为了存放 , 家家户户都挖有红薯窖 , 但大部分还是要切片晒干 , 打成红薯粉 , 或者下粉条 。 红薯分到各家各户 , 除了下窖的 , 其余的需要赶在下雪之前赶紧切片晒干 , 以便存放 。 家家户户都会找一个好天气 , 在忙完农活之后 , 全家动员 , 大干一场 。 大人们用两条长凳架起擦子 , 戴上手套 , 拿起红薯在刀口上用力一推 , 红薯片就落在下面的篮子里 。 篮子快积满时 , 小孩子们就趔趄着身子?走 , 摆放在麦子刚露头的垡子地里 。 田地深耕后又耙过 , 尽是大大小小的土坷垃 , 一踩一哧 , 不太好走 。 随着红薯越擦越多 , 红薯片越摆越远 , 一趟来回得走百十米 。 天黑了 , 月亮升起来了 , 很亮 , 不耽误干活 , 人可是又困又饿 , 满头是汗 , 身上却是冷的 。 月光清寒 , 四周无声 , 只有大人擦红薯的嚓嚓声 , 和小孩子深一脚浅一脚走路的沙沙声 。 有时摆着摆着 , 猛抬头发现前面有一个坟头 , 登时汗毛都能竖起来 , 赶紧胡乱摆完 。 那时 , 家家户户如此 , 倒也不觉得生活有多苦!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树林|故乡的土好香
- 我们有些人可能从未走出过故乡,可也有些人背井离乡,在外闯荡
- 本文转自:新民网一晃 离开故乡的人
-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老照片之旧交通工具沟船停厝边伍中和我的故乡在莆田农村。|沟船停厝边
- |中元节过后,我才明白,有些人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 |知青往事:三十年后重回第二故乡,他要报答父老乡亲的救命之恩
- 月是故乡月 月是故乡月,人是故乡亲,乡愁是瓦罐里的新鲜空气
- 故乡|饱经沧桑的60后和70后,“告别”这4样东西,家就回不去了
- 此文为月明素光暖“我在这里等你”系列之“我在这首诗词里等你”——夏语(1...|春意不觉中与他一起雨后方觉夏深,一种莫名,一种惊喜
- 故乡|走到红尘的尽头,才大彻大悟,这三点,是人最后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