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大理旅居游学4年,我们放弃了孩子的北京学籍
文章图片
“从知名985大学毕业、留学澳洲悉尼大学 , 回到北京定居就业......在人生的前25年里 , Robin无疑是传统教育中的‘成功模板’ 。 直到孩子TT的出生 , 这位新手母亲开始为如何教导一个新生命而发愁 , 进而审视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 。 ”
这是一个新时代孟母三迁的故事 。
七年前 , 带着刚刚2岁的儿子 , Robin和丈夫穆先生从北京搬到大理 , 开启一场教育试验 。 孩子就于读猫猫果儿创新学校 , 这里没有板正的课堂、没有考试排名 , 日常教学内容是上山采菌子、溯溪捕鱼、为流浪动物找家 , 强调自主和探索 , 期末考试则是在一名观察员的陪同下 , 登山远足 。
脱离“鸡娃焦虑”、“升学内卷” , Robin一家的乌托邦生活在TT临近小学时被打破 。
和其他旅居父母一样 , Robin面临一个问题:幼儿阶段结束后 , 小学、初中又该对接什么学校?选择一是继续留在大理上学 , 让孩子度过一个美满童年 , 但需要承担创新学校师资、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带来的风险;选择二 , 是回到北京 , 就读众人争抢、但内卷程度拉满的北京公办小学 。
思索再三后 , 为了孩子教育 , 选择了后者 。 一家4口挤在北京40平米老破小 , 忍受“闭塞压抑” 。 然而 , 大理创新教育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宽松自由的理念习惯 , 与体制内的教育规则、评价体系频现摩擦 , 天性敏感的TT难以自处 。
观念的碰撞也延伸到大人之间 。 入学第一天的亲子合照环节 , 穆先生怀里的TT明显感到不安 , 班主任见状对着孩子说 , “你爸爸都笑了 , 你怎么不笑?”这声发问引来穆先生的担忧 , “这似乎不是一个合适的开场白 。 ”
TT在公立小学就读一年半后 , Robin再一次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 放弃了外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学籍 , 一家人辗转定居成都 。 “我们都应该弄清楚 , 孩子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Robin说道 。
时间来到2022年 , Robin的经历正在被越来越多家庭复刻 。
互联网上 , 大理的创新学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爆红 。 前来参观、插班的父母挤满了创新学校 , 更有家长们集资盘了苍山脚下的一个小院 , 自发组成在家上学联盟 。
《中国创新小微学校调查报告》曾试图描摹出这批家长的群像: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 , 大多生于1975年以后 , 经济收入属于中产范围 , 关注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 他们中的大多数 , “曾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成功者 , 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高考视为唯一奋斗目标 。 ”
但跟风而来的家长很快发现 , 这里的教育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 一场关于大理创新学校祛魅与纠偏的随即发生 。 通过Ronbin的故事 , 我们窥见一位母亲的迷茫、面临着诸多的关键抉择 , 进而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以下是Robin的自述:
为理想中的教育
逃离北京成为“教育新移民”
2008年 , 我从悉尼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 , 入职了北京某机构从事环保类工作 。 面对北京户外的雾霾天 , 我第一次产生了逃离的想法 。
这个念头在2013年TT出生之后愈发强烈——孩子的成长更加需要贴近自然、亲近泥土 。 于是 , 我和穆先生在寻找新的宜居地时 , 看到一部叫《生活在别处》的纪录片 , 着迷于其中描绘的大理生活 。
在苍山洱海的围绕下 , 气候宜人的大理最早吸引了一批受嬉皮士文化影响的中外人士 , 而后又有艺术家、歌手等文青追随而来 。 这些人被称为教育“新移民” , 上述纪录片的导演张扬便是其中之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95后浙江女孩拒绝保送清华,未婚生子考双学位,22岁带娃娃读哈佛
- 妻子不管公婆不带娃,丈夫日夜忙累成狗:早知今日,当初何必AA制
- 深圳一考生带娃赴考,考场:临时“保姆”,安排!
- 魏秋月带娃“体验”农家生活,挖花生、摘苹果,享受亲子时光
- 大理一女童从窗户跌落被困墙缝,情况危急
- 麦迪娜|麦迪娜颖儿带娃出游,丹尼尔婴儿车两万!小月亮穿百元衣服好朴素
- 儿女|一位60后告诫,再热心,也不要帮年轻人带娃,“谈好条件”很关键
- 带娃|为何有些妈妈即使有人帮忙带娃,却还是要辞职?原因现实且心酸
- 老伴生病无人敢管,62岁婆婆感慨:不管月子不带娃,毁了两代人
- 带娃|很多姥姥并不喜欢带娃,尤其是独生女家庭,女人别为难自己亲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