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医生诊断抑郁症,有的诊断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病?( 二 )


因此 , 对于患者有没有过轻躁狂发作 , 精神科大夫往往只能通过问诊来判断 , 问患者、家属的印象中 , 患者是否有过相关行为症状 。
那有时候患者、家属的回答比较模棱两可 , 医生判断时就较难把握了 , 也更有可能掺杂进医生的主观因素和个人经验 。 这是导致双相Ⅱ型与抑郁症较难鉴别的原因之一 。
02、暴躁易怒可能不是真正的轻躁狂/躁狂
上面的躁狂/轻躁狂诊断标准里都包含有“易激惹” 。
到底什么是“易激惹”?在精神科大夫群体内部 , 对此也没有一致的共识 。
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认为 , 如果患者在得病后 , 脾气明显变得更加暴躁易怒 , 甚至在家大吼大叫、砸东西、打人 , 那这就属于易激惹 , 进而判断这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的症状 。
可是 , 有的精神科大夫并不认同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颜文伟教授曾指出 , 躁狂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 , 这种情绪能感染他人 , “有的医生 , 不管什么疾病 , 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 , 就认为那是躁狂 , 加用碳酸锂或德巴金 , 说是情感调整剂 , 可以调整情感 , 那是不对的” 。
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在《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与优化治疗方案共识》一书中 , 也针对“激惹”和“激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防卫为目的的攻击为“激越” , 以掌控为目的的攻击才能称为“激惹” 。 孙学礼教授形象地比喻“激越”类似于狗的攻击 , “激惹”类似于虎的攻击 。
结合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 , 我更加认同颜文伟和孙学礼教授的观点 。 真正的易激惹出现时 , 患者的内心是自高自大的 。 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过分自信、甚至自负 , 所以容不得别人提出半点质疑和反对 , 进而生气、暴躁 。
而在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其它时候 , 患者表现得愉悦、高兴 , 对未来充满计划和希望 , 自我感觉良好 , 丝毫没有抑郁发作的迹象 。
可是 , 很多患者的大发脾气、暴躁易怒、砸物打人并不属于这种情况 。 他们是因为极度的痛苦、绝望而感到愤怒 , 是大量负性情绪积累后的大爆发 。
而且他们平静下来以后并没有高兴、愉悦 , 而是像发脾气之前那样 , 继续情绪低落、消沉 , 自卑、自我否定 。
|有的医生诊断抑郁症,有的诊断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病?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这种状态 , 我们认为是患者在极度压抑、痛苦下 , 因大量心理创伤被激活的“激越”状态 , 而不是“易激惹”状态 , 不能作为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诊断依据 。 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 , 更加准确的诊断可能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
希望更多的精神科大夫也能注意到这一点 , 即使患者对比患病前更加容易情绪激动、发脾气、有暴力行为 , 这不一定就是易激惹、就是轻躁狂/躁狂 , 更不一定就是双相障碍 。
当然 , 虽然精神科大夫之间意见不完全一致 , 但也不能说某一方是误诊 , 这是临床中对症状的理解不同 , 患者和家属最好不要因此质疑精神科大夫 。
而且 , 如果仅从控制症状的角度来看 , 治疗双相障碍的常用药“心境稳定剂” , 对于激越状态也是有缓解作用的 , 有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 , 改善社会功能 。
我们在临床中曾接诊过一位被其他权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 。 但我问诊后 , 发现他其实没有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 但有过大发脾气、暴躁易怒的的激越状态 。
他一直服用德巴金(丙戊酸钠 , 一种双相障碍患者常用的心境稳定剂) , 情绪也十分稳定 。 有一次他与女友去酒吧 , 期间有一名男性对其女友搭讪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